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经济畅通“内循环”的重点何在?

2021-02-23 16:02:49

作者:黄少安    责编:张健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一些重要讲话中,几次强调,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要重点通畅国内循环为主,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决议,作为中共中央对制定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这是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大思路的改变。 科学理解重点畅通国内大循环。要从国际国内、长期短期多个维度,客观准确理解国内大循环为主。我们这个时候迅速而及时的反应,提出重点畅通国内循环,是本能,更是理性,与短期国际形势倒逼的作用分不开。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一些重要讲话中,几次强调,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要重点“通畅国内循环为主”,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决议,作为中共中央对制定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这是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大思路的改变。为了落实这一重大思路,我们首先要科学理解这一思路,其次,要明确“畅通内循环的重点”,从而使得思路落到实处。

科学理解“重点畅通国内大循环”

要从国际国内、长期短期多个维度,客观准确理解“国内大循环为主”。

第一,从短期看,强调是被特定的、客观的国际形势倒逼的。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遏制,包括通过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阻碍中国出口产品、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和关键材料以及核心部件实施封锁、重要的原材料的出口限制等;

二是新冠病毒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蔓延,客观上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贸易、投资等各个方面的经济往来。

这是中国短期内比较突然地面对的现实,对于中国而言,确实既是挑战和困难,也是机遇,它将促进我们进一步客观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我们这个时候迅速而及时的反应,提出重点畅通国内循环,是本能,更是理性,与短期国际形势倒逼的作用分不开。

第二,从长期看,重点依靠国内循环,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过程是现代化的过程,有一定的共同规律。

对于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起步阶段一般都会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大量生产和出口中低档加工工业品、甚至资源本身,或者技术和原材料都依赖国外市场即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工业,从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大,经济运行和增长对国际循环依赖度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有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相当一段时期内也是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量出口,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我们有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而资金技术不足时,就应该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国际资金技术和市场,是合理选择。

但是,资源优势递减,而我们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在递增,所以,我们对国际资金、技术和市场的依赖度随着发达程度的提高应该是递减的,尤其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收敛的,资源消耗型、大量中低档产品出口行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必然要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当前国际形势的倒逼,我国经济也必然走向主要依靠国内循环为主的增长路径。短期国际形势的倒逼,使得中国强调国内循环为主的战略有所提前。

同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既是国土大国和资源大国,各种地理特征的国土都有,陆海皆备,也是人口超级大国,经济运行和增长又主要依靠国内循环条件:

一是有资源和地理条件建立完备的产业体系,实际上中国现在已经是全世界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只是还要补强而已;

二是巨大人口支撑的巨大消费品市场;

三是遇到经济困难时,有广阔的地理意义上和经济社会意义上的回旋余地。

第三,强调重点畅通国内循环的同时,同样强调国际循环和进一步对外开放。过去几十年中国参与国际循环,中国和世界都是受益者。

现在是国际复杂的形势使得国际循环一定程度不畅,中国才适时强调重视国内循环。但是中国仍然坚持开放的基本国策,尽量维持和扩大对外开放,在此前提下强调国内大循环。

习近平同志认为“当前,在推进对外开放中要注意的‘两点’中的第一点就是‘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我们都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中同样强调国际国内双循环,中国的对外开放一直都是坚定不移的国家战略。

第四,当下强调“重点畅通内循环”,虽然也包含国内消费,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决议也专门提到“全面促进消费”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但这些应着眼长远和新常态,而不是眼前的重点。

当下提出重点畅通国内循环,明显是基于全面提到的国际国内、特别是国际的形势。最迫切和最有效的中国重点不应是国内消费,而是补齐补强产业链、保障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因为,第一,14亿居民的消费,总体看来,过去、现在、未来一直都是优势,也一直都在强调,显然不是当前应时而生和应时而强调的;第二,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状态,而且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这种状态下,居民收入总体上比较低或处于慢增长时期,收入决定消费的基本原理启示我们:这种状态下过多寄希望于国内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增长,根本上是不切实际的。

不过,可以通过优化供给、畅通消费渠道,避免浪费既有的消费能力。

畅通国内循环的重点:补链、强链、长链、去链、护链和联链

为了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健全、完善、重构、重整,以及价值链的提升,需要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作为:

一是“补链”。

由于我国经济长期以来融入国际大循环,许多产业和企业对外依存度高,原材料、产品销售市场的相当比重在国外,现在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为维持产业、企业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适度补齐产业体系和供应体系的短板或空档,来补齐产业链和供应链。

对于大国而言,既是短期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对策,也是保证国家经济独立、自主、安全的长期战略。

二是“强链”。

我国的产业体系是比较齐全的,尤其工业门类很齐全。但是齐全不一定都强大。有些产业链条或环节或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没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

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封锁,就给我国短期造成不少困难和损失。这是给我们的警醒,也是倒逼机制,使我们能够客观地认识到一些产业和环节在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及体制的差距,激发我们自主创新,从而使所有产业链条和环节都变得强大起来。

只有“强链”,才能提升我国产业、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获得更多的利润和财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产业体系日趋齐全,经济总量日趋增加,生产能力日趋提高。

可是由于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相当大程度依赖外国和外资,所以,我们相当一部分产业、企业及其产品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我们赚的是GDP,外国和外资赚取了更多的利润和财富。

中国作为大国,要想成为现代化强国,必须有高质量、强大的实体经济。这依赖于不断的技术创新。

现在和未来较长时间,中国的重点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一是把数字和网络技术切实运用到实体经济部门,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及其管理;二是把数字和网络技术本身产业化,发展新兴产业和产业链。从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长链”。即延长一些产业的产业链条。

二、三中都有一些产业需要和可以延长产业链。例如:农业出口原材料和非深加工产品,外国加工后又高价卖给中国;出口初级钢铁产品或制造业的零部件,外国加工成各类精致、高附加值的产品卖给中国,甚至出口原煤等;服务业也有类似情况,国外把一些低端服务外包给中国企业。

延长相应产业的产业链,不仅可以完善健全产业体系、制造更多就业,而且可以提升价值链中的地位。

四是“去链”。

我国产业体系中也有部分企业或机构,不仅是非生产性的,而且是寄生性和掠夺性的,对国民经济具有破坏作用,有很大的负外部性。

主要有三类:一是金融体系中众多的、以圈钱甚至骗钱为目的的金融机构。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对金融认识的一些偏差,金融业片面发展,监督上存在的漏洞,导致上述金融机构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它们的存在导致国家货币政策作用一定程度上扭曲,众多以支持实体经济的货币供应和利率降低,成为它们谋利的空间,实体经济部门享受不到货币政策应有的支持,大量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它们获得高利润实际上是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剥削和掠夺,导致资源错配和经济脱实向虚,还误导社会的价值观和创业观、就业观。

二是以各种实际从事非法或不正当经营活动或为了逃税的“企业”,例如:娱乐明星的“工作室”,权钱交易掮客性质的公司等。

三是过度物流的“物流公司”和过度包装的生产性和服务性企业。一些产业的兴起基于社会需要,可是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对“产业”发展有些误解,人为推动一些产业扩大规模、增加企业数量、增加产业的GDP。

为了发展产业而发展产业,不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更好产品和服务。“现代物流产业”、“包装产业”和“文化产业”比较突出。

本来利用现代信息和交通技术发展现代物流能够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可是由于物流业过度,各个环节都要赚钱,导致生产厂家出厂价很低,利润很低,终端消费者的购买价都比没有现代物流业时更高。

这是百姓直观所见的,例如:市郊农民的大白菜只能卖2角钱一斤,到了城市却卖几元钱一斤。包装业中产品过度包装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总共半斤茶叶,层层豪华包装,大大扩大体积,又严重浪费包装材料、增加运输成本,还误以为是提高了附加值。

“文化产业”的泡沫也很严重。这样的产业链条太长,资源浪费和社会福利损失太大,应该“去链”和“消肿”,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通畅国民经济循环。

五是“护链”。

古今中外,国际经济关系中,哪国强,哪国强调自由开放,哪国弱,都会有“适当”保护和谨慎开放;哪国哪个阶段强、哪个方面强,哪个阶段、哪个方面就强调自由开放,哪国的哪个阶段、哪个方面弱,就会“适当”保护和谨慎开放。都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为原则。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过去几十年,我们通过大胆和谨慎开放,提高了许多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合理地对一些幼稚产业实施了保护。

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有不少产业需要保护。中国的金融业是现阶段相对于美国等金融强国最落后、竞争力最弱、对国民经济风险最大的产业,无论是金融制度(含监督制度)、金融体系、资本市场、金融技术研发、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都还有待大幅度完善、提升。

“护链”最主要的就是保护产业链中的金融链,因此,金融业是最需要谨慎开放和防护的产业。如果不能护好这个链,不仅金融体系本身不安全,而且外资会通过金融体系,合法地控制其它重要产业,从而威胁国民经济安全。

当然,不是说金融不要开放,而是应该谨慎,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把开放的方面、幅度、力度、节奏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这一过程中强身健体才是积极的“护链”。

习近平同志在8月24日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推进对外开放中要注意的第二点就强调“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六是“联链”。

要想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国内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互联互通十分重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重点进一步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要坚决破除,实现全国统一市场,所有要素和产品自由流通和市场化配置,也就是市场联链;二是不同地区、不用部门之间信息链接、互联互通。

多年来,财政和社会各界花费了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政务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工程,可是,各部门、各地区之间信息封锁、互不开放,导致巨额投入成本大量沉没。

例如:职工养老金缴纳信息都不能异地共享,公民基本信息不能在公安、海关、民政、工商等部门之间共享。还有些部门信息本来是是公共投资形成的公共信息,企业和居民需要使用却要收取高额费用,使得企业、居民办理众多事务不方便,政府自身工作也不方便,增加了经济运行和社会运行的成本。

应该尽快落实“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同时,科学合理地界定不同性质的数据等信息产权,既加强产权保护、又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作者为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

【一财号】是什么?——实践第一财经内容平台化战略,开放旗下全媒体平台的资源,依托多年来在财经领域积累的专家资源,与专业意见领袖共同致力打造一个财经领域高质量的思想交流、价值传播、能力成长的生态。

第一财经一财号获作者授权首发

版权及入驻合作请联系张老师13818218481或邮件1000V@yicai.com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