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理解“十四五”规划的八个要点 

2021-03-18 16:45:17

作者:王军    责编:张健

《规划》十九篇六十五章贯穿始终的总体基调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这一关键词在全部规划文本中共出现了180次,既涵盖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还包括网络、数据、数字生态、生物、生态、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等非传统安全领域,更突出强调了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安全。

“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决定我国能否成功跨跃“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十四五”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意义极其重大。《规划》展现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深美闳约,博大厚重。在笔者看来,理解《规划》择其要者有八个方面。

第一,《规划》的总体基调是统筹发展和安全

《规划》十九篇六十五章贯穿始终的总体基调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十四五”一如之前的所有五年计划和规划,首先是一个面向未来、强调发展的规划,发展是硬道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阶层亿万民众的共同心愿和凝聚全民族共同前进、追逐伟大复兴梦想的最大公约数。与以往最大不同的是,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已经基本上过去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重心在变、世界政治格局在变、全球化进程在变、科技与产业在变、全球治理也在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因此,未来中国在发展的同时,将会更加注重“安全”。

“安全”这一关键词在全部规划文本中共出现了180次,既涵盖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还包括网络、数据、数字生态、生物、生态、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等非传统安全领域,更突出强调了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出现在第一篇第二章的指导方针、指导思想中,强调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更是前所未有的列有专篇来加以部署和安排,在“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一篇中,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反映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从分类看,过去的规划一般包括经济增长、创新发展、资源环境、民生福祉等四大类,此次专门增加了一大类“安全保障”,即是突出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体现。总之,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全面的国家安全,说明中国已经做好了最充足的准备和最坏的打算,准备打“持久战”,来全力应对未来可能到来的各种惊涛骇浪和不测风云。

第二,《规划》最关键的主题是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与“十三五”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有三点:时代背景不同,核心挑战不同,以及发展重点不同。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对我发展的战略压制全面升级,中国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收官、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即将开启,“十四五”的历史坐标和奋斗目标均与过去五年有很大不同。以“双循环”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格局,正是基于当前及未来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所做出的重大判断,是我国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性战略,其背后的清晰逻辑链条是:基于大变局,面向中长期,立足持久战,形成“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有两方面的重要内涵:一是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优先考虑提振国内需求,解决内循环不畅的问题;二是要通过更大力度的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提升国内技术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总之,“双循环”是新形势下兼具被动防御与主动进攻的应对体系,是“被动应对”+“主动谋划”的综合举措,是面向“十四五”时期、面向中长期乃至2035年的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总体指导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构成了“十四五”规划的基本逻辑。

第三,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规划》明确了科技创新在未来五年发展过程中的第一地位,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四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诸多亮点、新意遍布该篇四个章节,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提法包括:“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等等。

第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制造业

在产业结构导向方面,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一改过去四个五年规划中对于“提升服务业占比”的追求,转而开始要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并配套有用地、融资等倾斜举措以“稳定制造业”。其背景是,过去十多年来,在贸易差额占比逐步走低的情形下,国内制造业的产出份额与从业人员占比不断萎缩,制造业投资始终萎靡不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靠问题日益突出、备受重视,为尽快扭转这一趋势,规划中取消了服务业占比提升的要求,而是要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与此同时,《规划》还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第五,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规划》新增一个单独篇目强调“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且排序非常靠前,既点明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地位,也明确了国内市场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规划》提出,“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在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方面,《规划》给出了诸多明确的发展方向,如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等。

第六,奏响“建设数字中国”的最强音

《规划》增加了“加快数字化发展”的独立篇章,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视不可谓不强。《规划》明确要求,“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并提出了“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等四大任务。从具体路径来看,聚焦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七大产业的“十四五”数字化发展路径非常明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纳入《规划》目标,明确提出这一占比要达10%。可以乐观地预见,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等在内的数字经济有望在政策红利下迎来高速发展期。

第七,重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为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规划》做出了全面安排。针对资源配置效率不够高效问题,《规划》提出,“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坚持鼓励竞争、反对垄断,完善竞争政策框架,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的竞争政策实施机制”;针对要素流动不够自由问题,《规划》提出,“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希望通过让农村发展起来的方式缩小城乡差距。

第八,更加强调“民生福祉”,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有关民生部分的内容构成了《规划》富民路线的重点,即在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强调通过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来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规划》在主要指标设置上,民生福祉类指标覆盖了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健康等领域,数量达7个,是五大类20个指标中最多的一类,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为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

除传统民生关注领域外,《规划》首次增加“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篇章,丰富了民生内涵,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随着脱贫攻坚和棚户区改造任务的完成,此次《规划》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主要民生工程和新型城镇化举措加以强调,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进老旧楼宇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在住房方面,《规划》继续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对于房地产发展的基本定位,明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作者为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