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地产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调转车头回归一二线,中国奥园主动求变

第一财经 2021-03-31 21:27:19

作者:孙梦凡    责编:张歆晨

“三道红线”限制下,房企必须平衡好规模与安全,奥园也不例外。

“粤系”房企中国奥园(03883.HK,下称“奥园”)最近动作颇多。

继此前调整组织架构、将地产与非房业务分开管理后,奥园在2020年度业绩会上再次释放新信息,包括谨慎制定销售目标、拿地回归一二线、发力产业勾地和城市更新、打造百亿级城市公司等。

从去年成绩单看,奥园的业绩增幅并不算低。报告期内,集团营业额同比增长34%至677.9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5%至70.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1%至59.1亿元;每股基本盈利为218.8分,同比增长40%。

当下,地产行业整体降速,三四成的盈利增幅并非多数。为此,董事会建议派发末期股息,合共每股派息人民币77分。上市至今,奥园累计派息88.7亿港元,大股东与高管增持及公司回购股票约10.2亿港元。

虽然集团收益同比增长,但奥园也如多数房企一样,面临盈利空间收窄的趋势。截至报告期末,奥园毛利率约25.1%,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归母核心净利润率7.2%,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管理层解释称,2020年奥园在一二线城市的占比持续提升,在此过程中,加大了三四线和五线城市的去化,价格也有一定让利,短期对毛利产生影响。长远来看,城市层级提高之后,毛利率也会提到较高的位置。

数据显示,2020年奥园新增可开发建筑面积约2015万平方米,新增可售货值逾2426亿元,其中一二线城市占比增至70%。期内,奥园购地支出总额约454亿元,较2019年的339亿元有大幅提升。

同时,奥园加大了在招拍挂市场的动作,期内通过收并购方式获取的货值约57%,较2019年的79%有所下降。“在全国性布局发展过程中,需要适度招拍挂进行定向投放,以此在某些城市积极地获取联动机会。”

从拿地动作可看出,奥园对规模增长仍有一定追求。只不过在“三道红线”限制下,房企必须在规模与安全之间做好平衡,奥园也不例外。为此,奥园将2021年的销售目标定为1500亿元,同比增幅约12.78%。

谨慎制定销售目标之余,奥园还要把控好拿地成本。管理层表示,预计今年购地支出不超过合同销售额的25%,即375亿元,较2020年减少近两成;拿地方式上,奥园将向产业勾地和城市更新倾斜。

奥园是城市更新的老玩家,从管理层言论中也可见,为何房企如此钟情这一领域、并纷纷探索多元化。“现在实施城市更新三旧改造的过程中,政府与村民都很期待导入优质的产业,来推动地方以及乡村振兴。”

由此可知,打造多元产业,不仅可探索盈利增长点,还能在旧改拿地中增加谈判筹码。奥园集团执行董事、行政总裁郭梓宁称,奥园之所以在城市更新上获得很多优质项目,与其“一业为主,纵向发展”的战略有关。

截至2020年底,奥园有逾60个不同阶段的城市更新项目,预计额外提供可售资源约6730亿元,其中大湾区可售资源约6552亿元,占比97%。计入城市更新项目后,集团总货值约12938亿元,一二线城市占比82%。

为更好地强抓回款、探索多元业务,年初奥园成立悦康控股,全面统筹非房产业;地产开发板块统一至集团总部管理。此次架构调整的目的是,增利、增效、降费用。奥园表示,调整后各项指标得到优化,对比原来提高了5%以上。

在地产业务层面,奥园设立了20多个区域城市公司,要求其每年销售额不低于50亿元,并力争打造百亿级核心城市公司。执行董事马军和执行董事陈志斌被任命为中国奥园集团联席总裁,负责该板块开发及运营管理。

非房业务板块则被称为“悦康生活板块”,包括大健康、医美、科技、文旅、商业运营、物业管理,主要目的是推动对主业的反哺和服务,赋能城市更新。该板块由中国奥园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张俊分管。

据管理层透露,奥园每年在非房业务板块投入的资金不及销售额的1.5%,但对主业帮助非常明显。后续将逐步增加投资性物业及其他资产业态,提高多元化收入,预计2020至2023年年复合增长率约50%。

实际上,奥园一系列动作,都是为了适应地产下半场的竞争。通过稳增长、促回款、降低拿地成本、提高管理效益,以开辟新的盈利空间、降低负债水平。

截至2020年末,奥园剔除预收款项后资产负债率为78%,同比减少3个百分点;净负债率为82.7%,现金短债比率为1.3倍。以“三道红线”衡量,奥园剔除预收款项后的资产负债率未能达标,属于“黄档”房企。

管理层称,目前奥园的绩效考核以回款为导向,要积极盘活库存,促进去化实现现金流入,有信心在2023年前甚至明年降低债务。“2021年3月底,集团已偿还及续期约153亿元的短期借贷,短期债务占比下降到40%。”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