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做快乐的价值投资者

2021-04-14 18:18:14

责编:张敏

我总是问自己一个问题:家公司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是会越大越强,还是会越大越难?有些行业的公司销售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往上走超出管理半径,可复制性便不强了,增长也非常难,这种行业越大越难,对这种行业要小心。

对此,我深有体会,作为投资者,我们要找的是那种公司规模越大、竞争力越强的公司,至少竞争力不会因为规模增长而下降的公司。

对于大多数消费品企业来说,这一点是没问题的,因为随着规模变大,单件商品的直接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会有一定的下降。但有些生意不是这样的,最常见的是“师傅带徒弟”的行业,比如律师,比如作者所在的管理咨询行业。

在上面两个行业里,员工获得了成长,但规模越大、管理难度越大,而且几乎不会有因为规模产生的单位成本降低,相反,由于考核激励比较困难,管理成本和运营效率会大幅下降。

所以,下次我们想要投一家公司的时候,可以把这个问题列在排除清单上:

规模会是这家公司的敌人吗?

如果答案是“是”,那就别看了,这公司很难持续给投资者带来价值。

取舍有时是一种守拙,就如同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那样,用一套稳定的打法,不急于求成,在自己的能力圈内,用自己熟悉的打法,打自己擅长的仗。即便巴菲特因此错过了一些高科技的投资机会,也并不妨碍他在过去50年,创造了令他人望尘莫及的可持续的高收益。

这段话说得很实在,在投资里,有时候慢就是快,不求快速胜利,而是形成自己的一套打法,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获取属于自己的收益。

从巴菲特的投资案例来看,如果说巴菲特每错过一家公司,就算作一次失败,每投资正确一家公司,就算一次成功,巴菲特不要说成为股神了,现在的得分绝对是负数。

这里的关键是,错过一家公司,没有让巴菲特损失一毛钱,而投资成功一家公司,可以让他赚很多钱,这就够了。

对巴菲特而言是这样,对我们而言也是一样的,投资成功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放弃“这样你不就错过XX公司了吗?”的疑问。

因为错过多少公司不重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投资机会,才是重要的。

三种投资方式,都是价值投资的康庄大道,都有集大成者。但是,第三种方式也许是最快乐的。

先简单介绍这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通过并购,介入企业经营,通过降成本、提升效率来释放企业价值,以3G资本为代表。

第二种方式,是以打骨折的价格,买一堆企业的股权,对资产的关注多过对企业质量的关注,以格雷厄姆的弟子施洛斯为代表。

第三种方式,是以合理甚至低估的价格,买入优秀企业的股权,等待企业经营提升推高股价,以巴菲特为代表。

回到快乐这个话题上,我认为一项投资要快乐,要符合几个条件。

首当其冲的是:可以赚钱,而且有机会赚大钱,那种可以让自己实现财务自由的大钱。

第二个条件,不能太累,如果生活中只剩下靠努力工作来赚钱,那该有多无趣。

第三个条件,要有价值感,赚钱的同时,如果对社会有用,感到自己从事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就最好了。

很明显,只有第三种方式,最符合快乐的三个条件。第一种方式太累,而且容易出现劳资矛盾;第二种方式难以赚大钱、太累,而且很容易产生挫折感。我现在也在努力朝着第三种方式前进,也是希望更多人将采取的方式。

2010年,我们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手机支付NFC,每个人都成了科学家,争论着是采用13.56M标准还是2.4G标准,但5年后,胜出的是扫码支付,而不是NFC,和当时想的完全不一样。有时候,从0到1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

这段话,很逼真地还原了投资者经常会进入的一个误区,那就是:试图在一些技术细节上成为行家。

其实,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大多数投资人就已经失败了,因为,投资人对技术细节的理解深度。不客气地说,可能还不如企业中的一个技术专家。

做投资,我们都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尽量用自己的优势去开展工作,而不是努力去补足自己的劣势。

当然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充实的,但不要基于一些技术细节点,做出你的投资决策,尤其是在高度变化的行业,比如高科技、互联网行业。

我们说的从0到1的“1”,要么是唯一,要么是第一,再差也是最好之一……不要在行业还是百舸争流、万马齐奔的时候,就给予每个股票80亿元、100亿元的估值“返璞归真”,化繁为简是投资极重要的能力。

下次大家筛选公司的时候,不妨想想,这家公司做的事情,是“从0到1”,还是“从1到N”?如果是前者,基本可以放弃了,因为判断胜负太难。如果是后者,就问问自己,这家公司是真的符合定义的1吗?他是唯一、第一、或者最好之一吗?

如果不是,放弃他多半是正确的选择。

消费升级正在推动很多行业“从1到N”的进化……很多消费企业,只要有产品创新的能力,随便一个单品出来就可以卖50亿元,有10亿元的利润……有的公司过去5年,它的员工减少一半,但是利润增长1倍,很传统的制造业,人均创利多3倍,靠的就是自动化、机器人的应用,这就是产业升级的力量。这个情况下,我们觉得,从1到N的机会才是长期价值投资可以把握的。

现在中国的投资,有三条主线是可以考虑的:消费升级、产业升级、非物质服务。

前两者更多是面向“传统企业”的,这个“传统”,指的是非互联网、非高科技企业。

一方面,对于消费品企业来说,产品的创新非常关键,一个单品,卖到20-30亿营收,20%净利润率,4-6亿利润,是可以预期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传统制造业,真的具备巨大的供给侧能力提升空间,大量的人工可以被机器替代。

最后一个非物质服务,是由现在越来越方便的互联网带来的,而且人吃穿不愁的时候,更容易产生一些娱乐的需求。

前两个方面,是我过去的专注领域,未来,我也会尝试去理解最后一个方面的公司。

2015年二季度很流行的一个段子是“你可以变得更聪明,或者你可以变得更有钱”……在资本市场的波动中,每隔几年或十几年都必然要来一次这样的洗礼。做投资必须要居安思危,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在各种恶劣环境中都生存下来。

对于职业投资人来说,决定其长期回报率的,并不是他的股票在牛市中能够涨多少,而是他在熊市中的表现。2015年的时候,我对市场的疯狂深有感触,那时候坐地铁,身边总会有几个人打开手机,看股票的涨跌。那时候,我身边的同事,几乎没有不谈论股票的,身边“股神”的消息此起彼伏,各种一夜暴富的神话,在空气中像荷尔蒙一样传播。那时候,你跟别人讲“高估”,别人会觉得你是个老古董,十年一遇的大牛市,还谈估值?

但是,那一波过后,身边的同事很多年不谈股票的,不在少数。

投资最重要的是不要亏损,最不济,也要在大跌中活下来,如果你用了杠杆,还买了高估的股票,那十有八九,见不到下一次牛市的身影了。

我以前有个合伙人,他是有着30年从业经验的价值投资者,有一次我问他,美国1979年市场市盈率只有7倍、商业周刊封面文章宣告股市已死时,价值投资者们都跑去哪儿了?他笑着说,那时他们正忙着给客户解释为什么净值缩水了30%,因为他们在9倍PE时就早已满仓了。

摘录这段场景,看起来很有喜感,但其实,中间蕴藏着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如何才能不要买得太早?最好是刚刚好买到底部?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是“不可能”。

股市里有个大家都熟悉的词,叫“抄底”,我认为,这是股市中众多充满傲慢感的害人词汇之一。在市场底部的时候,我把他给“抄”了,有一种占便宜的既视感。

可问题是,股价的走势不可捉摸,没人知道底在哪里,我的看法是,与其去找那个虚无缥缈的“底”,不如盯着自己设定好的价格这个“锚”。那问题就来了,如果按照设定好的价格买入后,股价还在持续下跌,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有一个折中的应对方式,就是摊低价格买入。这个时候,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回顾你对这家公司所有的分析,看看当初买入的理由,是否还站得住脚,如果站得住脚,就不用为股价下跌担心。

第二,一定要有现金流入,这样你才有更多的钱去买便宜的筹码,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全职投资不是个完美想法的原因,因为,这样你就没有每个月稳定的现金流入了。

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一财号】是什么?——实践第一财经内容平台化战略,开放旗下全媒体平台的资源,依托多年来在财经领域积累的专家资源,与专业意见领袖共同致力打造一个财经领域高质量的思想交流、价值传播、能力成长的生态。

第一财经一财号获作者授权首发

版权及入驻合作请联系张老师13818218481或邮件1000V@yicai.com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