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金融科技:整改范本加速落地,迈向行稳致远新周期

2021-04-16 13:14:40

作者:中信证券研究部    责编:张健

监管以厘清科技与金融混业经营风险为出发点,将金融业务全部纳入金控认定范围,持牌经营。监管通过多次约谈头部企业,给出的整改意见渐次明确,对应的各项业务也都有了较为清晰的整改方向。

监管以厘清科技与金融混业经营风险为出发点,将金融业务全部纳入金控认定范围,持牌经营。行业在普遍面临调整商业模式、补充资本的挑战,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承压的同时,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拥有用户心智的头部平台的比较优势依然突出。

4月8日,《金融数据安全 数据生命周期安全规范》(JR/T 0223-2021)正式获批发布实施。4月14日,人民银行召开2021年支付结算工作电视会议,提出下一阶段要积极完善顶层设计,深入推进支付领域反垄断工作,加快推动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2020Q4以来,监管密集发声,针对金融科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监管框架不断完善。特别是2021年以来,随着支付、征信、保险等领域政策细则下发,业务界限逐步清晰,行业正在步入规范发展新周期。

秉承全面纳入监管思路,申设金控公司或成为主流。

在过去,特别是2017年以来的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流量平台通过科技赋能的轻资产模式实现了体量的快速扩张,但在实质性的混业经营中也抬升了潜在风险。随着2020年11月《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正式实施,控股或者实际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主体都将被认定为金控公司。绝大多数流量平台均需申请金控牌照。自2020年12月以来,监管多次强调“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不能使科技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保护色’”。预计不仅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等典型金融机构,还有支付、征信等都将被纳入金控认定业务范围。

我们认为,监管意在厘清科技与金融混业带来的风险。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通过将部分关联紧密的技术服务与金融业务区隔,实现灵活展业的方式操作难度较大。整体申设金控公司有望成为主流。重点关注资本约束,以及限制关联交易可能产生的影响。

重点关注数据隐私安全,强化反垄断监管。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定价和管理,核心生产资料是数据,数据具有天然的垄断性。与商业领域的技术垄断和优势市场地位相比,拥有场景和流量优势的业务寡头所具备的用户入口和数据垄断更难突破,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数据洞察是互联网平台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基础,数据确权和加强使用规范监管,将有效遏制金融垄断。2020年12月以来,监管着重强调“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随着征信新规下发,预计后续数据治理将进一步完善。对于个别存在寡头现象的行业(如非银支付行业),已出台相关政策,避免不正当竞争,妨害市场公平竞争。

统一监管、持牌经营下,业务模式将进一步调整。

随着一系列细分行业政策出台,监管在非银支付、征信、互联网信贷、互联网理财和互联网保险等各类细分业务上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和细化,强调必须持牌经营,消除业务嵌套带来的风险,拉平与传统金融的监管准绳。

严格落实整改,行业短期盈利及增长承压。

监管通过多次约谈头部企业,给出的整改意见渐次明确,对应的各项业务也都有了较为清晰的整改方向。随着整改范本模式开始落地,并得到监管的评估反馈,将为整体金融科技的赛道设立一视同仁的运作规范。随着严监管成为常态,过往相对宽松的监管红利将不复存在,短期内大型互联网平台的金融业务需要对照问题清单,参照范本对自身业务进行“纠错”,落实整改要求。在短期调整中,不可避免需要补充资本金,调整业务模式和费率,压降业务规模,对行业的盈利和增长都将产生负面影响。

建立长效机制有助于监管与平台良性互动,迈向行稳致远的发展新周期。

建立完善的监管框架是一项长期工程,落实整改仅仅只是第一步。从长远看,监管意在防范风险而非遏制创新。整改后有效化解了持续困扰行业多年的政策风险,持牌经营确保了业务的合规性。审慎监管下,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都将大幅降低。当前我国普惠金融服务仍然不足,金融服务线上化的趋势不变,已经拥有用户心智和先发优势的领先企业,只要坚持用户痛点和科技创新驱动,长期来看必将在创造用户价值的同时获得应有的股东回报。

风险因素:

监管政策收紧超预期,宏观经济下行带来业务增长下滑和潜在资产风险。

(作者为中信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