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零度解读”4月27日美联储利率决议发布会

第一财经 2021-05-07 20:36:39 听新闻

作者:禹未    责编:任绍敏

美联储现在完全确信,既不存在通胀风险也不存在金融系统性风险,经济唯一需要的是宽松的支持。

过去一个多月美国新冠疫苗接种继续快速推进,全民免疫和经济全面重启渐行渐近。3月就业报告数据亮丽加之拜登政府万亿美元财政基建计划,令通胀担忧挥之不去。资本市场上比特币突破6万美元,对冲基金Archegos晴空爆雷创下“人类史上最大单日亏损”,数家大型投资银行受拖累录得巨额亏损,有那么一刻仿佛雷曼时刻重演。在这个时候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会如何解释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利率政策,美联储会如何评估疫情、就业状况,以及市场和交易员的情绪如何?

全场各路记者18人提问,问题种类与数量如下(按相关问题数量排序):

零度解读:这是美国财经媒体关注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热点话题的“点阵图”。提问通胀预期和资产购买计划的数量最多,数字货币被比特币点燃而发烫,它隐约关乎全球货币体系走向还有储备货币地位的竞争。一名女记者直白提问“老鲍你最近见过几次无家可归的人,有什么心得么?”大剌剌地把“大街”(与华尔街相对,代表普通民众)上的情绪带进了华尔街的“神殿”。

资产购买计划:现在没到我们“来谈论退出资产购买”的时候。美联储会远远早于改变资产购买计划的时间来谈论这件事。我们需要看到经济发生“实质性的进一步改善”。

新冠肺炎疫情和感染人数变化不是指引改变资产购买的因子,“实质性的进一步改善”才是,而这需要疫情得到控制,当然不必完全控制。

美联储继续购买“房贷抵押品证券”(MBS)是因为这个资产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失效,我们并不是为了维持住房价格。维持市场运行才是我们的目的,正如我们在国债市场的行动一样。我们有退出资产购买计划的路径,终有一天我们会把购买量减到零,但现在时间没到。

我们在去年12月的声明中就提出了“实质性的进一步改善”这个说法,至今经济数据尚未构成“实质性的进一步改善”,所以条件不成熟,时间不到。我们的行动是由实际数据驱动的。如果减少资产购买数量,影响力会相应减弱,现在我们要保证各种金融条件都能充分支持经济恢复。美联储知道怎么退出,我们在上次金融危机之后就做过,只是需要经济发展满足设定的测试条件。那才是我们可以“来谈论退出资产购买”的时候。

零度解读:谈论退出资产购买没有意义,因为美联储早把退出大门关得死死的。上个月的问答环节有记者创造性地用了“来谈论退出资产购买”这个表述,引得鲍威尔莞尔一笑,这次所有人都开始用“来谈论”,以避免触碰美联储的痛点,也让市场不至于杯弓蛇影。但这个问题太重要,以至于问答环节的第一个问题和最后一个问题都是“来谈论”,鲍威尔更绝,记者话音刚落不到一秒钟,他就直接说“不,现在不是时候”。好吧,不能“谈论”而且连“来谈论”都不行。

通胀目标和判断: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遵循明确的指导原则,坚决支持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这意味着实现通货膨胀在较长时间内略微超过2%,让通胀的平均水平达到2%,有助于把通胀预期锁定在2%。

美联储倾向于认为如果疫情得不到控制,人群感染数很高,经济活动很难全面恢复正常,因为人们依然会担心,无法全力投入经济活动。美联储会继续资产购买计划直到看到“实质性的进一步改善”;利率政策改变基于劳动力市场实现充分就业,通胀达到2%并能够持续超过2%,这是我们的目标。

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之前就持续高于2%甚至能推高通胀预期,这不太可能。通胀和充分就业两者的方向一般都是一致的,就业率提高才能实现能推高通胀预期的、持续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胀和就业情况真的出现严重分歧,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工作指引中有专门章节要求“综合评估各种因素并采取合适措施”,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该怎么做,但是我们对这种情景有应对策略。

对于当前通胀形势判断需要给它放个背景。我们刚刚经历了全球性的经济叫停,最近经济重启对通胀造成向上压力,但它是暂时的。一段时间内价格上涨不是而且也不太可能导致年复一年偏离我们目标范围的通货膨胀。如果看到“持续且显著高于2%的通货膨胀”,我们一定会采取行动。我们的通胀目标是2%,我们正在动用工具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与上世纪60年代的情况完全不同,差异太大了。

最近价格上涨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2020年3月和4月数据移出计算周期,“基数效应”对4月和5月整体通胀(headline)影响1个百分点,对核心通胀(core)影响0.7个百分点。另一个原因是“瓶颈”。什么是“瓶颈”?它是“商品生产和传输的供应链出现了暂时的阻塞和能力限制,减慢了生产商品并将其送达市场的速度”。瓶颈是可以解决的,解决瓶颈不需要改变货币政策。我们很清楚基数效应是暂时的,它会消失。瓶颈也会解决,虽然时间会更长,我们不知道确切时间。如果看到“持续且显著超过2%的通货膨胀”,导致通胀预期不断升高,应该没人怀疑美联储会束手无策,袖手旁观。

对通胀的调研报告很多,在疫情之前通胀处于美联储政策目标的下沿,疫情期间有所下降,现在又回升到大约2018年和2014年的水平,与我们的工作目标基本相符。美联储希望通胀走高超过以往25年的平均水平达到2%而不是1.7%。国债收益率的保本点走高接近我们的工作目标区,之前一直是低于这个水平的。我们非常仔细地跟踪情况的发展。美联储没有单独把核心PCE作为政策行动的“红线”,CPI和PCE都会走高但是我们要等待“基数效应”消失。我们在一年前还深深地陷在大坑里,现在刚刚看到经济活动回暖,财政转移支付会刺激需求爆发,但是供应端跟上需求端还要时间,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适应需求端。

零度解读:记者们费尽心机打探美联储的通胀忍耐度和判断标准,提问无所不用其极,既然直接问通胀只能得到2%这个枯燥的数字,那么“人群感染率”是不是替代指标?或者就业水平不达标而通胀上升了,你敢不敢动手?或者直接叫板,这么多市场报告都指出了通胀严重,你们眼睛都瞎了吗?这把鲍威尔忙得不行,从回顾历史到索性直接读一段“瓶颈”定义,而且逮住机会就念一遍“持续且显著高于2%”。难怪老和尚一直要默念“阿弥陀佛”。不管它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必须承认美联储对通胀认识很深刻,解释很精彩。(此处有掌声)

就业状况评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联手防止疫情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伤疤”,个人长期游离在就业市场外面,小企业因为突如其来的情况被迫关门歇业,还好实际情况并没有造成严重“伤疤”,但是相较2020年2月份仍有840万个工作岗位缺失。而且疫情正在改变经济形态,企业考虑用技术手段取代人工,这会减缓就业岗位创造。虽然失业率没有高到两位数,但是依然前路漫漫。

劳动力市场目前一方面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很多人失业。原因很多,比如学校没有完全复课,父母要照顾孩子,人们依然恐惧疫情,或者上了年纪的人选择退休而不想冒险上班。企业招工难,但是工资还没上涨。从之前的经济周期来看,扩张周期里劳动力供应会出现,就业参与度会持续保持,就业率会上升,美联储认为劳动力会逐渐回到市场,失业补贴即将消失,劳动力供应和需求的均衡会实现。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声明说要经过“一连串月份创造足够就业”,还说通胀“主要由于暂时性原因”,因为我们到目前为止仅仅看到了3月份接近100万个就业岗位,需要更多这样的月份来关闭840万个就业岗位的缺口。至于说“主要由于”,因为通胀背后原因很多,我们看到“基数效应”还有能源价格这些短暂性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认为目前存在真实的通胀因素,而且衡量通胀水平的CPI和PCE指数都是基于一篮子商品内容。如果不用“主要由于”这个词,那么我们只能用“完全由于‘基数效应’”,这会引起更多争论。

零度解读:美联储从单一工作目标仅仅管理物价平稳,过渡到双工作目标把劳动力就业作为首要任务,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落实。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广大劳动者的安居乐业。美联储能把这个宏大愿景用量化目标进行衡量监测,这是值得赞赏的。反过来劳动力市场又是物价的成本端。所以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个记者竟然要求说明什么叫“一连串月份”,为什么说“主要因为”?鲍威尔的解释很巧妙,“一个月”不行,所以要“一连串月份”;“完全因为”不好说,所以“主要因为”。解释A太难,否定非A就可以。

金融系统性风险:美联储监督银行和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执行风险管理是各家金融机构的任务。我们不认为金融机构存在严重风险,真正的风险来自于机构以为它们已经充分理解了业务风险。证券经纪业务是一项我们充分理解的业务,但还是发生了风险(指最近发生的Archegos对冲基金爆雷),一些投行机构不清楚市场上其他人手中握有多少同样的风险资产,某些机构自身风险管理失效。我们对系统风险保持紧密跟踪。

很多人看资产价格和股票市场来判断金融风险,美联储采用一个广泛的框架进行观察,这便于保持决策一致性以及更好地对决策结果负责。最近部分资产价格偏高出现细小泡泡,这与货币政策关系不大更主要是由于经济重启。目前金融系统杠杆没有问题,大型银行的资产充足;融资市场稍有风险主要是货币市场基金偏紧,但风险很低;家庭部门疫情发生之前状态良好,目前受到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依然良好。虽然失业率升高,工资水平依然很低,但是财政各项支持使家庭债务违约率依然很低。确保各项金融条件都支持经济恢复是最关键也是最合适的政策,现在离实现目标还很远。美联储将保持基金利率低位水平。

对大型银行的资本要求在过去十年大幅上升,目前各大银行资本充足,很好地通过了三次压力测试,接下去还有第四次。疫情发生后货币市场基金和企业债券基金出现了挤兑,美联储采取措施维护交易机制,确保这些机构不需要政府救助。国债市场存在结构性问题,与10~15年前相比,交易商投入的资金少了很多而市场运行却需要更多的资金,因为国债发行量比以前大多了。美国国债市场是全球最重要的单一市场,它必须保持充足流动性而且运转顺畅才能支持美国经济和美国人民。美联储的任务是保证它的运行。上次金融危机发生时触发了巨大卖盘,包括一些外国中央银行都大量卖出美国国债,造成市场功能失效,迫使美联储加入市场并以超大规模买入国债资产。我们需要构建防范此类极端尾部风险的措施并对此做好策划。

零度解读:资本市场是“动物精神”的角斗场,是不分季节和昼夜的非洲大草原,如何管理这个“国家公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鲍威尔对于市场融资功能运行的描述,指出了美联储的一项重要功能,参与市场交易不光对资金价格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做市维护流动性和交易持续进行。市场的钟摆不能停。除了大钟内部各种齿轮和摆锤的作用,有时还需要“看得见的手”给它紧紧发条。

住房市场状况:美联储关注房地产市场情况,疫情发生之前和上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房地产市场状况差别很大。目前购房者大多信用记录良好,没有低质贷款,房屋价格上涨更多是因为建筑供应短缺。房价高企对首次购房者造成压力,使他们很难下手入市。但建筑商会对需求做出反应,住房市场状况是经济强劲的反映。我们不认为它会对金融体系稳定性造成风险,我们没有看到坏账或者高到不可持续的房产价格,当然过去30年西方金融泡沫和危机大多由房地产市场造成,但是目前情况正常。

零度解读:格林斯潘和伯南克都讲过,只有房地产资产泡沫会引发真正严重的金融危机,与之相比股票市场泡沫危机是小巫,而且对于美联储来讲也更容易控制。因为房地产市场是全民参与而且全体采用高杠杆的一场游戏。大洋彼岸的经验海浪也会拍打这一侧的沙滩。

财政政策:美联储资产购买计划的调整取决于看到“实质性的进一步改善”,它与病毒控制、疫情发展无关,只与经济活动的结果挂钩。至于美国经济是否需要更多财政支出的支持,美联储不会给国会任何建议,我们也不会对财政政策发表意见。财政政策的决定是由通过民主选举获胜的人来做的,这些都是艰难的决定,而且他们要对选民负责。我们在那张桌子上没有座位也不想找个座位来发表意见。

零度解读:鲍威尔说得冠冕堂皇,把私权和公权的界限划得干干净净。难以想象在他说了这番话之后,听到自己前老板耶伦坐在财政部长的位置上评论货币政策,还把股市打压了几百点,心里有多少头“草泥马”飞奔而过… …心里的阴影面积大概能把太阳都遮黑了。

美联储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会有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出现。美联储有责任非常非常清楚地理解数字货币的技术以及政策相关的各种问题。我们管理着世界储备货币,它是全世界广泛用于交易的货币。储备货币地位来自法律体系、民主政体、经济实力、辛勤工作的人民,还有完全开放的资本账户,这一切构成了美国并使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一家企业会仅仅因为别的国家发行了央行数字货币就放弃使用美元吗?美联储最关注的是如何把数字货币这件事做对,而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全球支付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很快大家都能用手机完成交易支付,中央银行在这个环境里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对数字货币而言,做对比做快更重要,需要谋定而后动。

零度解读:白芝浩在《伦巴底街》中指出货币是一种市场选择的结果,同理储备货币也是。鲍威尔说出了美元作为当今世界储备货币的考量框架。数字货币并不是挑战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以比特币为首的一类数字货币,是在挑战传统的中心化货币体系。

贫民生计:

问:“你最近有走访过无家可归的人吗?他们就在离美联储不远的街区。”

答:“我走访过,很多次,喔不能说很多次,有几次。最近没有,因为我不想引起媒体关注,我会挑安静的时间去看看。”

问:“你说你去过,你有什么感受,你学到了什么东西?”

答:“老实说,我没学到什么。我的感受就是他们就是你和我,我们兄弟姐妹也可能就是他们。我们感受是相通的,因此与他们保持联络很重要,我们也把这样的认识用到我们的工作中。”

零度解读:好吧。打分C-

零度总结(划重点):鲍威尔为了突出重点,为美联储的两项任务——资产购买和利率政策设计了两句口号,一个是“实质性的进一步改善”,另一个是“持续且显著高于既定目标”。它们分别有各自的量化目标:840万个就业岗位和略高于2%的通货膨胀。靠着它们,鲍威尔高接抵挡了各路提问。美联储观察评估通货膨胀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都采用了复杂的框架,这是合理和自然的,也是管理全球最复杂经济系统的本分职责,当然越复杂的体系就越难以验证各种因素的逻辑关系和相互影响。美联储现在完全确信,既不存在通胀风险也不存在金融系统性风险,经济唯一需要的是宽松的支持。看起来到9月份之前,都不会有任何立场偏移。唯一的风险来自美国财政部。

何为“零度解读”?作者摒弃对内容素材的主动剪裁,不带预设问题而仅以旁观者姿态聆听、记录、原汁呈现发布会上各种机锋问答的“刺身拼盘”(稍加摆盘配芥末和酱油),相信读者的味蕾(尤其在吃过几次之后)自能辨别其中真味。作者不做经济理论剖析,只用好奇的耳朵捕捉委婉语、隐喻和晦涩中的言外之音。作者是市场参与者(无数的作者一样的人构成市场,市场就是无数的作者一样的人),并不是纯粹理性人,不信奉宏观经济管理巫术,只想知道美联储在想什么,还想知道市场在想美联储在想什么,最想知道作者该想市场之想还是反想市场之想(美联储和市场,究竟谁是“选美大会的裁判)?

(作者从事制造业管理工作,为资深市场观察人士)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