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青岛为期三天的集中供地落幕。与一线城市动辄千亿的成交金额和争夺激烈的状况不同,青岛此番卖地整体较为平淡,除一宗地块溢价率较高之外,其余地块绝大部分以底价成交,并有2宗流拍。从房企的积极来看,本地房企表现较为踊跃,而全国性房企拿地数量占比较低。
青岛此次出让地块合计63宗,总占地面积161.8万平方米,合计约2427亩,总建面329.64万平方米,起始总价125亿元。
63宗地块中,市北开平路45号地达到上限价后转入网下竞自持面积。该地块吸引了17家开发商参与竞价,经过164轮叫价,楼面价从起始价10310元/平方米上升至17010元/平方米后达到最高上限,网上土地竞价中止,转到线下竞自持城镇住宅建筑面积。
除了上述地块之外,青岛其余60宗地块均以底价成交,另外两宗流拍,总成交金额128.66亿元。
纵观成交名单,本地企业拿地比例较高,而全国性房企则十分克制。其中,融创、金茂、龙湖、万科、保利在青岛有所斩获,除此外,其余地块皆被本地房企包揽,包括海尔、即墨国际商贸城、青岛城建集团、青岛鲁商集团等。
分析人士称,本次青岛土拍表现冷淡,绝大多数地块均以底价成交,溢价率仅为2.9%,但也符合该城近年市场现状。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青岛自2018年2月持续至今成交溢价率仅为5%以下,低溢价率已经是常态。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土地市场分化较为严重,中心城区楼面价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从成交结果看,主要成交区域为即墨区、城阳区,两区成交规划建筑面积占全市已成交比重分别为39.0%、29.7%。其余远郊地块出现流拍现象,企业参与度热情不高。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青岛新房库存出清周期连续39个月保持在15个月以上,最高值出现在2020年6月,达到25个月,新房市场始终保持中低热度运行,而这也是土地市场冷淡的主要原因。
据悉,这是青岛今年首次集中供地,预计第二、第三批次供地公告将在7月和11月发布出让信息。
预示未来IPO市场有望在稳定中持续发展,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业内人士认为,不同区域的建成区开发程度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还比较大,所以导致不同区域土地的稀缺程度不同,土地的稀缺性程度大,热度就比较高。
点击查看长三角一周新政策、新动向
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规模相对高,去年卖地收入前十省份中东部地区占了七席。
大多数航司对老年人乘坐飞机并没有特别的年龄限制,对老年人也无强制提供健康证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