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等机构的多名研究人员在bioRxiv预印版平台上提交了一篇论文,论文显示,现有的实验证据并不支持新冠病毒来源于实验室泄漏这一推测。
这篇论文题为“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lineage bat SARS-related coronaviruses that use bat ACE2 receptor”。据美国侨报网24日报道,其通讯作者包括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蝙蝠病毒感染与免疫学科组组长周鹏等。
论文报告称,此前在追踪2019年新冠病毒(SARSr-CoV-2)的蝙蝠起源时,研究小组鉴定出了RaTG13病毒,它与SARSr-CoV-2具有96.2%的基因组一致性,是迄今为止最为接近的基因组。在那之后,研究人员鉴定出了包括RaTG15在内的8种新的SARSr-CoV序列,并对其进行了下一代测序。
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新的SARSr-CoVs谱系与SARS-CoV-2在RdRP区域密切相关,但在基因组水平上,与任何已知的SARSr-CoVs谱系都有距离。
对于有说法声称可能是实验室的RaTG13泄漏产生了SARSr-CoV-2,论文进一步强调,现有的实验证据并不支持这一推测。相反,穿山甲冠状病毒显示出对人类或蝙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强结合能力,在跨物种传播方面有高潜力。
论文表示,可能存在一种比RaTG13更有效利用人类ACE2的蝙蝠SARSr-CoV,或者有一种具备更高基因序列一致性的穿山甲冠状病毒。需要对蝙蝠、穿山甲或其他可能的中间动物进行更系统和纵向的采样,以便更好地了解SARS-CoV-2的起源。
据此前报道,2020年1月23日,石正丽团队也曾在bioRxiv预印版平台上发表文章,题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提出新型冠状病毒或来源于蝙蝠。
2021年1月14日至2月10日,17名中方专家和17名外方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在武汉开展了新冠病毒全球溯源研究中国部分工作,并于3月30日发布联合研究报告。报告认为,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比较可能至非常可能”经由中间宿主引至人类身上。
金融机构需以国家战略为导向,通过科技应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风控体系等多方面措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无论在司法、政治还是如今很火的“循证医学”中,真正的关键其实不是随便说说的证据,而是证据的质量。
在这场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博弈里,“低空经济第一城”的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预计多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或共同流行的趋势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原子能安全委员会表示,目前已派遣原子能安全专家对准确的泄漏量、泄漏原因等展开调查,并采集核电站附近的海水样本,以确认对环境的影响。调查结果将在日后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