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等机构的多名研究人员在bioRxiv预印版平台上提交了一篇论文,论文显示,现有的实验证据并不支持新冠病毒来源于实验室泄漏这一推测。
这篇论文题为“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lineage bat SARS-related coronaviruses that use bat ACE2 receptor”。据美国侨报网24日报道,其通讯作者包括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蝙蝠病毒感染与免疫学科组组长周鹏等。
论文报告称,此前在追踪2019年新冠病毒(SARSr-CoV-2)的蝙蝠起源时,研究小组鉴定出了RaTG13病毒,它与SARSr-CoV-2具有96.2%的基因组一致性,是迄今为止最为接近的基因组。在那之后,研究人员鉴定出了包括RaTG15在内的8种新的SARSr-CoV序列,并对其进行了下一代测序。
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新的SARSr-CoVs谱系与SARS-CoV-2在RdRP区域密切相关,但在基因组水平上,与任何已知的SARSr-CoVs谱系都有距离。
对于有说法声称可能是实验室的RaTG13泄漏产生了SARSr-CoV-2,论文进一步强调,现有的实验证据并不支持这一推测。相反,穿山甲冠状病毒显示出对人类或蝙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强结合能力,在跨物种传播方面有高潜力。
论文表示,可能存在一种比RaTG13更有效利用人类ACE2的蝙蝠SARSr-CoV,或者有一种具备更高基因序列一致性的穿山甲冠状病毒。需要对蝙蝠、穿山甲或其他可能的中间动物进行更系统和纵向的采样,以便更好地了解SARS-CoV-2的起源。
据此前报道,2020年1月23日,石正丽团队也曾在bioRxiv预印版平台上发表文章,题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提出新型冠状病毒或来源于蝙蝠。
2021年1月14日至2月10日,17名中方专家和17名外方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在武汉开展了新冠病毒全球溯源研究中国部分工作,并于3月30日发布联合研究报告。报告认为,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比较可能至非常可能”经由中间宿主引至人类身上。
供应链厂商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要解决的远不止产能问题,还涉及如何推动零部件标准化、如何降本等问题。
实验室将围绕模型数据与知识构建、跨媒体大模型研发、平台与应用服务技术、场景驱动和虚实融合、法律法规与安全保障技术五大主要任务不断发力。
字节跳动Seed团队与比亚迪锂电池将共建“AI+高通量联合实验室”;阿里云在欧洲上线多款AI产品;谷歌推出轻量级模型Gemini 2.5 Flash-Lite。
“一旦AI生态的飞轮启动——研究带动初创,初创带动算力需求,算力反过来推动更多研究。”
“设计上海”策划了“Made in JDZ”特别板块,邀请20多个品牌用年轻的创意与手工艺碰撞,产生新的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