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款新药从实验室走到患者平均耗时十余年,跨国药企想在华压缩到更短

第一财经 2025-11-09 13:02:22 听新闻

作者:林志吟    责编:陈姗姗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跨国药企正在重塑在华研发模式。

“一款新药从实验室走到患者平均耗时十余年。如今,随着创新技术的迭代以及与医药领域的深度结合,我们有能力把这一漫漫长路压缩得更短、更精准。”

11月8日,在“2025礼来中国科学日”论坛上,礼来全球副总裁,礼来创新孵化器及Catalyze360资产组合管理全球负责人Julie Gilmore博士这样表示。

礼来选择的策略是建立创新孵化器,当天,礼来也宣布,其开放创新平台上海创新孵化器正式投入运营,这是礼来在华成立的第二家创新孵化器。在全球市场,礼来总共有5家创新孵化器。

礼来方面表示,目前公司旗下三大外部创新引擎——礼来风险投资、中国创新合作中心(LCIP)以及创新孵化器悉数落地中国,这一布局标志着礼来在华外部创新战略迈入全面提速新阶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在华成立孵化器,比如,2024年,罗氏制药宣布,投资近3亿元的罗氏中国加速器已落成。截至目前,该加速器的成员企业与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达成超过10项早期研发合作。

站在跨国药企的角度看,相比单打独斗进行封闭式研发,开放式创新合作更可以提高研发效率,跨国药企正在重塑在华研发模式。

有创新药企研发负责人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创新药行业的基本规则是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肿瘤药物从早期研发到审批上市,平均耗时超过10年,肿瘤药物的平均研发成本为23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用于三期临床开发,从确定靶点到获批上市,平均成功率低于5%。

跨国药企青睐在中国进行开放式创新,背后也跟中国本土研发力量在崛起有关。

近日,在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要创始人、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院院长秦叔逵曾向第一财经记者回忆了一个小故事。9年前,他与中国其他医生曾问过一家知名跨国药企的总裁:你们公司在中国开展过早期临床研究吗?你们公司针对肝癌、鼻咽癌等中国高发肿瘤有过专项布局,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吗?你们公司邀请过中国专家担任大型国际研究的PI(主要研究者)吗?

当时对方的回答都是“No”,现如今,这家跨国药企不仅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还邀请中国专家主导早期临床研究和国际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同时针对中国的特色肿瘤量身定制,积极开展研究。

“经过多年的学习进步,中国医生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也促使跨国药企改变了态度,予以重视,达到平等对话和积极合作。”秦叔逵这样认为。

礼来集团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德赫兰表示,近年来,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与罗氏中国加速器一样,礼来上海创新孵化器也落址上海浦东张江,经过30多年的努力,浦东现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最完整、生态最优良、人才最集聚、研发最高效、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张江药谷”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礼来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研究和临床开发集团副总裁记睿思(Ruth Gimeno)博士表示,中国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礼来战略版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