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湛庐在企业文化的第一条就强调要“坦诚合作”,也就是要让大家坦率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是,实际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会议当中,当同事们对一个问题的看法非常一致的时候,你可能就不太敢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了。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坦诚呢?
《试错力》这本书的作者就通过一个经典的“从众心理”实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接下来就详细讲一讲。
这个经典实验具体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展示了两幅图片,第一幅图片上面有一条线,第二幅图片上有长度明显不同的三条线,他让每一位实验的参与者都指出第二幅图片上的哪一条线和第一幅图上的一样长。
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其实暗藏玄机,在所有的参与者里只有一位是真的实验对象,其他全是事先安排好的演员,所有的演员都会非常自信非常笃定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这个唯一的实验对象是附和他们说出错误的答案呢?还是会坚持自己的判断呢?
结果表明,所有的参与者当中有75%人会无视对错,附和别人,这些人是“从众者”;只有25%的人会坚持自己的判断,这些人是“叛逆者”。
研究者继续探索,在这个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深入做了两个延伸实验。
第一个延伸实验是这样的,研究者让参加实验的一位演员,成为“叛逆者”,也就是不随大流,提出了和错误答案不同的意见。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那位真正的实验参与者会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众的压力就会立刻减少,他们会更愿意说出自己的答案。几乎所有的实验参与者都成了“叛逆者”。
第二个延伸实验是这样的,研究者在演员当中加入了一个角色“脱线先生”,说白了就是捣乱的,他会做出种种行为,给别人的感觉是很不靠谱。这位“脱线先生”也会给出和其他人不同的意见。虽然他这个人看起来不太可信,但是,也能让真正的实验参与者减轻从众压力,更愿意说出自己的答案。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在感受到从众压力的时候,选择做“从众者”的人,他们大脑里负责处理情感的杏仁核会被明显激活,这会触发焦虑、恐惧和愤怒等负面情绪,在这些情绪的驱使下,人就更容易“随大流”。
而选择做“叛逆者”的人呢,他们的杏仁核也会明显被激活,也会产生同样的负面情绪,但是同时,他们大脑里负责调节理性和感性冲突的前扣带皮层同样也被激活了,这就让他们能做到迅速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回归理性,做出自己的判断。
可以说,“从众”是人的本能,而“叛逆”是一种超越本能的高级认知,它的作用就是帮你打破思维定势,激发你的创新能力。
了解了以上这些知识,你就可以主动做出一些设计,避免人们陷入“盲从”。比如,你可以刻意在会议中安插“反对先生”和“脱线先生”,让他们表达不同意见,激发会议当中的其他人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比如,你也可以让会议参加者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而不是当众说出来,这样也能帮助大家降低从众压力。
乔布斯曾经说:“你的生命有限,不要在别人的生命上浪费时间;不要被信条绑架;不要被别人的思想过度影响;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每个人都可以从做真正的自己开始,搭建身边的理性和创新场域。
本文转载自湛庐阅读App韩焱精选栏目,韩焱为湛庐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