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碳金融尚未成熟之下,券商应如何把握新机遇?

第一财经 2021-05-28 18:51:33 听新闻

作者:黄思瑜    责编:钟强

“应在目标实现和转型中把握业务的新机遇。”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如何更好更快地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董勤认为,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目标实现和转型中把握业务的新机遇。

董勤是在5月28日国泰君安证券联合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召开的“绿色金融 低碳未来”主题论坛上做出的上述表述。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

据董勤介绍,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占全球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2021年一季度,国际绿色债券发行的规模达到1618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发行规模的一半。

“上海国资一直高度重视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在碳金融领域,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董勤称。

具体来看,国泰君安2014年初在证券业内率先成立碳金融业务团队,先后完成了证券公司首单CCER开发的交易业务,首单上海碳配额远期交易。截止目前,国泰君安已成功发行了全国首单碳中和绿色科技创新债券,全国首单融资租赁碳中和ABS产品。近五年累计完成股债融资规模超过2700亿元。作为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下属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升级为全国碳交易机构。

国泰君安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贺青也在论坛上称,证券行业在驱动市场和价格发现方面的优势将被充分挖掘,可从交易机制设计、做市和流动性提供、衍生产品开发运用、资金资源配置等方面全面支持我国绿色金融和碳市场建设。

据统计,目前A股市场新能源、节能环保概念上市公司多达343家;绿色概念债券1161只,其中公司债超过240只;今年以来我国又迎来了碳中和债的发行热潮,已发行的碳中和债券超过80只,发行金额接近1000亿元。

“这些数据与央行预测的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年~2060年需每年投入约3.9万亿元所形成的巨大资金需求相比,资本市场服务双碳目标的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贺青称。

那么,证券公司如何把握这些新机遇?

董勤认为,证券公司应从三个方面把握机会:一是证券公司应该紧抓绿色复苏和绿色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将重点从传统行业投向包括绿色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优化融资结构,激发经济活力,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原因在于,根据国际环境与发展国际委员会的测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累计需要138万亿元的投资机遇,在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信息通知通报中可得知,我国在气候相关领域每年的投资约为5000亿元左右。国企改革3年行动方案提到,要推动上海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也明确提出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投资目标。要实现这些投入,单靠政府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来参与。

二是证券公司应充分利用全球化的优势汲取各国在碳金融市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内碳市场的情况参与相关产品标准,评级标准、定价准则等方面的新规则制订,使得我国的规则和治理理念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推广。

因为碳金融是目前尚未成熟,但却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金融领域。目前各国的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多家机构预计在碳起步阶段成交可能不够活跃,碳交易额也相对较低。但从长远来看碳交易额将达到万亿级别。

三是证券公司要大力促进绿色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上可以进行差异化资源安排,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情况制订不同的产品,丰富绿色债券的品种,扩大绿色债券的规模,将环境的权益进行质押为企业提供担保的征信。

此外,董勤表示,金融机构还可以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抵押贷款等各类环境权益的抵押。在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好投资银行的市场和价格导向作用。

“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不止于绿色环境,其背后所蕴含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对依附于实体经济而存在的金融业来说也意味着一场渐进式的变革。”董勤称。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