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带动花卉、旅游和文创产业,花博会将打造一个上海新品牌

第一财经 2021-06-06 15:15:18 听新闻

作者:维舟    责编:李刚

花博会的深远影响不仅仅只是在对花卉、旅游、文创等这类实业的带动上,更重要但难以衡量的一点,或许体现在给崇明这个“品牌”注入全新的内涵。

正在崇明岛举办的花博会,可说是本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盛会,也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但从文旅产业的角度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在短短六周内搞个大型活动而已,还要看它在7月2日闭幕之后能留下些什么——简言之,在什么意义上、以什么方式推动当地发生什么样的转变。

就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样,类似的思路这些年来在国内各地已屡见不鲜:举办大型活动不是目的,而是借以带动当地创新活力、产业转型的引爆剂。然而,尽管都这么想,但成功与否,却远不是办场活动施加“第一推动力”之后,一切就都顺利地自发动起来了,相反,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5月21日至7月2日,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上海崇明举办    新华社图

塑造新体验

毫无疑问,对崇明来说,花博会是一场“大考”。尽管花博会预计游客也就三四百万人,和11年前吸引了7000万游客的上海世博会不在一个级别上,但它仍然对主办方的管理组织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极高的要求。世博会当年调动了全上海乃至全国的资源,而今年花博会这样一个大项目,却偏巧是在崇明这个发展相对落后的郊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这种压力源自当下的社会现实:你前期做再多工作,到时大批游客涌到,只要有一个人抱怨游园感觉失望、没地方住下来,就很可能在网上发酵成一场公关危机。因此,好的体验其实首先就来自好的管理,这又倒逼当地要事先反复操练各个步骤,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妥帖、到位。如果没有这样的实践机会,就算想要提升相应的管理水平,其实也很难落到实处。

反过来说,对大部分游客而言,“体验”其实比“景色”更为重要,毕竟,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参观游览,不可避免地会夹带自己的主观感受。即便一座山峰、一块湿地的风景再好,但当地如果乱收门票、垃圾满地、肆意宰客,那你的体验绝对好不了。

我一位朋友曾表达过一个困惑:“我老家江西的山水也很美,根本不输给浙江,为什么江西的民宿业就是发展不起来?”我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误以为游客只是来看风景的,但其实,风景也并不只是老天爷赏饭吃,只要坐地收钱就好了,而需要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不断给它注入全新的内涵,最终塑造全新的体验。

2015年,先锋书局在浙江桐庐戴家山开设云夕图书馆,很快变成了一个网上热议的话题,许多人慕名而来。这个原本仅有4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民宿就从1家暴增至24家。的确,这里是有很美的山景,否则先锋书局恐怕也不会在此选址;但这样的山景在整个江南丘陵地带比比皆是,江西就不少,然而没有相应的文化地标,它们甚至根本就没机会为人所知。

对崇明而言,道理也一样。花博会邻近华东最大的人造森林东平森林公园,崇明岛上也有长三角难得的大片湿地如东滩、西沙,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如果想吸引人们重复来游、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那就必须依靠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体验。

花博会园区一角    新华社图

在这一点上,冲绳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冲绳曾在太平洋战争中经历巨大的破坏,战后长期被美军占领,直至1972年才回归日本。1975年,冲绳抓住了海洋博览会的契机,在“海洋:未来的希望”这一标语之下,全面推进冲绳的改造。这届博览会的场址被改造成集水族馆、热带植物园、图书馆、冲绳传统民居、航海文化等多功能于一身的主题公园,至今仍在迎接各地游客。与此同时,冲绳大力挖掘旅游文化资源,从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到战争遗迹等多方面,将自身重塑为日本与东亚、东南亚文化经济交流的交会点。

参照这一成功案例,崇明也完全可以借助“花为媒”,依靠花博会的时机,搭建起花卉、园林、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平台。去年全国仅花卉销售额就高达2500亿元,而上海作为最重要的花卉消费城市,拥有高水平的植物专家,却一直欠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和交流平台。

更进一步说,有了花博会,岛上的农业观光、民宿、文创等产业也能盘活起来。像光明田缘、玉海棠、香朵农场等近年来新开发的景区,都不无可观,不过平常很少有人会专程为单个景区去一趟崇明,但现在可能去完花博会之后,顺道一起去了。这将构成一个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花博会需要更多的配套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周边产业也需要花博会带来新的驱动力。

让“崇明”品牌化

花博会的深远影响还并不仅仅在对花卉、旅游、文创等这类实业的带动上,更重要但难以衡量的一点,或许体现在一个“虚”的地方:给崇明这个“品牌”注入全新的内涵。

在各地争相发展的竞争格局下,只有那些擅长讲述自己故事的地方,才能在世人心目中留下独特印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其实就已极好地展现了这一点:开幕式受到了全球数十亿人的瞩目,这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是北京乃至当代中国一次长达4小时的广告,很多人可能因此刷新了对北京和中国的印象。

这本身就会潜在地影响人们的体验和相应决策。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经过城市改造后,在英国人的印象中已经从绑匪横行转变为艺术建筑之都;而韩国的济州岛如今被视为浪漫之岛,假如世人对它的印象仍像以前那样是流放之地,大概也不会想去旅游了。借着花博会的契机,崇明岛也正从以往令人望而生畏的“上海的北大荒”,转变为“海上花岛”。

小到一个村镇,大到一个国家,都可以成为一个“品牌”,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独特的一席之地。如果一个地方给你的印象是肮脏、混乱、不安全,那么且不说去旅游,你很可能都不想和它沾边,连着当地生产的东西都不放心。这种“品牌”的力量会在无形中为当地的所有产出“赋值”,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国内代工的产品,要想方设法去注册一个欧洲的商标。试想下,如果星巴克是阿富汗的,那么即便咖啡味道没有变,你还会那么喜欢吗?

在这一意义上说,崇明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将自身“品牌化”,将至关重要。这一点,前些年已经有了一些积累,毕竟在“生态岛”建设启动后,作为“上海最后的净土”也赢得了不少好感。我自己身为崇明人,这二十年来的切身感触之一就是,崇明以前在不少市区人眼中属于“蛮荒落后”的“乡下地方”,近些年来却渐渐被看作是“绿色无污染”的标志,崇明产的大米、有机蔬菜、羊肉和米酒,已被广泛认可为新鲜可靠,崇明菜也跟着上档次了。

这种“品牌内涵”是可以不断加以丰富的。近些年,环崇明岛自行车赛、攀岩和野营活动相继出现,此前,很少有人把崇明和现代生活的运动元素联系起来。如今,花博会形塑的“海上花岛”则带来一种具有冲击力的综合形象:一个景观美丽、生态宜居的绿岛。

不要小看这样一个形象带来的好处。以前上海人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更偏远的崇明就更不必说了。然而,现在却有曾留学美国的上海朋友跟我开玩笑说:“你这要是在纽约,那就好比在市区有公寓,在长岛有别墅啊!”这种心态的变动,很可能在未来十年内,随着地铁、高铁的上岛,使崇明变成许多上海人心目中的宜居之地。

不过,即便是桃花源,也不会凭空问世。一个生态宜居之地,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治理水平、美好的自然环境,还需要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的创造性。这些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艺术家上岛,从最细微处顺应原有的田园文化肌理,打造一个个独特的新景观。只要这样不断改进下去,崇明变成像纽约长岛那样一个背靠大都市的高质量生活郊区,并不是没有可能。

现在剩下的一个问题是:如今崇明所能吸引的,无论是游客还是人才,绝大部分还是上海人,这从往年的游客构成可以很明显看出。如何借助花博会的名头,辐射吸引长三角周边,进而重塑更大范围内的崇明形象,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