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预测2021年全球GDP增长在5.5-6%区间内,世界经济到2022年上半年才可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而在此过程中,疫情可能对世界经济持续产生影响,对不同的经济体、不同产业、不同的人群,影响各不相同。
各经济体的复苏程度受制于财政和医疗资源。首席经济学家们预计,中高收入国家整体经济恢复情况较好,其复苏的主要动力是政府的财政刺激。但这些刺激措施规模有大小差异,刺激的目标也不尽相同。
欧盟和中国提出的经济刺激措施主要针对于产出缺口,较为合理;美国的经济刺激措施则有“过度”的可能,且美国过于强调短期补贴,缺少对经济长期转型的推动。中低收入国家缺少必要的财政资源来渡过这场疫情危机,往往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因此,首席经济学家们认为,需要加大国际社会的捐款以支持疫苗的推广。
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内生动力造成了永久性伤害。
首先,疫情冲击下企业破产浪潮高企、劳动力参与度下降和全球供应链网络中断,将对经济内生增长动力造成深远创伤。当前,各主要经济体政府都对企业进行补贴支持,而一旦取消或降低这些应急措施力度,则有可能引发企业破产潮高企风险。
其次,疫情和针对于疫情的救济方案也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大量刺激措施下美国失业率仍相对较高,一方面表明疫情使得工作需求和劳动力供给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错配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高补贴下劳动力的选择性失业。
再次,疫情冲击使得全球生产网络中断并带来了一些永久性的损害。未来,全球供应链链似乎更有可能出现多样化,乃至区域化,外包、离岸活动将放缓。
疫情冲击对弱势群体影响最大,因为疫情和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往往加速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疫情加速了工业自动化,使得制造业对工人的依赖更少,完全复苏后一些常规工作将不再需要人力承担,使得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更甚。低碳经济转型也将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分配方式,然而碳密集型产业地区往往是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这些地区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结构性缺陷,产业转型更加艰难。
为应对劳动力市场的这些挑战,各国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劳动和教育政策,改革税收制度,促使企业在雇用、薪酬和发展方面创造真正的机会平等。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再学习,以减缓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
国际社会需要通力协作。
疫情冲击过后,经济体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那些有财政资源实施救援措施和疫苗的国家比那些没有能力承担的国家更快走出疫情,经济恢复得更好。受疫情影响的经济体国内的压力越大,其内部保护主义就越容易抬头。这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首席经济学家们预计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将在中期内会加剧。
因此,有必要进行国际间的合作协调,主要是中高收入的经济体支援中低收入经济体,帮助后者更快获得疫苗,来扭转财政和医疗卫生资源方面日益扩大的差距,以缓解上述保护主义情绪的抬头。另一个目前看来可能被低估的风险是,国际间大规模的网络攻击,其破坏力可能远超技术贫瘠和贸易紧张,这同样需要国际间的通力合作。
(作者为植信投资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