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长三角跨省养老进行时:支付体系、医养结合仍是难点

第一财经 2021-06-10 20:21:28 听新闻

作者:邹臻杰    责编:刘展超

“我们要实现长三角养老服务在政策领域的互认互通,就应始终做到以老人为中心,同时以老人的异地养老、产业协同为抓手。”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促进中心理事长冯建光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加之人口流动增多,异地养老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关键环节仍存在难点。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龄化人口达到2.64亿,占18.7%,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9亿人,占13.5%;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25年前后将达到5亿。”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支红彬在6月9日~11日举办的2021上海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AID)举办期间这样介绍。

支红彬表示,面对日渐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使更多老龄人获得高质量养老服务,需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长三角区域在养老服务协同上的速度进展较快;此前,在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建设上,沪苏浙皖四省市加强联合,上海已有14个区和三省26个城市签署了双边和多边养老服务合作协议。

那么,下一步,跨省养老领域的工作还需在哪些关键点上发力,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构建支付体系前提

记者在此前由上海民政、医保部门联合发布的“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的名单”中看到,目前,长三角范围内已有20个城市57家养老机构被列入推荐名单,核定床位共计25698张,这一名单丰富了长三角老年人异地养老选择。

而其中,上海舒孝、上海亲和源等连锁品牌养老机构已成为首批“长护险”延伸结算的试点单位;也就是说,符合“长护险”待遇的上海失能老人,其所在养老机构在江苏吴江、浙江嘉兴等地的异地分支机构都已纳入结算范围。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在会议期间表示,“支付能力是养老服务的核心问题,也是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根本杠杆。”

目前,养老服务的支付主体包括个人、政府、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支付对象则主要针对养老机构、以及各类服务设施。

“研究养老支付能力,是为了把握以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度。”朱勤皓说,“我们思考,下阶段的工作,一方面是要增加老年人支付能力。从需求方来看,以社会平均养老金作为衡量老年人支付能力的重要参考,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强调子女的赡养义务和家庭的养老责任,鼓励商业保险发展,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

“另一方面,是要研究建立多元化支付体系。从供给方来看,针对养老产业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加大对服务机构的补贴力度,而补贴也要更加的精准,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朱勤皓表示,“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保险、税收减免、公用事业费优惠等措施就是一种提升社会支付能力的方式。” 

可以说,在高质量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跨省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支付体系的建设是前提。

为此,国投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丽珍告诉记者,“我认为,支付问题不仅在长三角、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养老服务都会存在。而我们也发现,在长三角经济较发达的区域,有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从‘长护险’入手来落实相关保障。”

黄丽珍表示,“据我所知,江苏南通的‘长护险‘模式就做得很好,老年辅具租赁等项都被纳入了医保支付,这实际上是对老人养老较为充分的保障。”

据记者了解,国投健康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拥有6个健康养老机构,覆盖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盐城等地;其也正在拓展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智慧养老,人才培训,老年用品,养老金融等全产业领域。

在黄丽珍看来,现阶段需要养老的老人基本在八、九十岁,消费观念较为保守,“如果我们在支付层面帮老人解决一部分刚需,那么老人自己走出户外,去社会养老、去享受养老机构专业服务的动力就会更大一些。因此,我们正在探索一些制度上的新模式,比如,国投集团拥有金融牌照,那么是否就能创建一种新模式,或适合老人理财的模式,实现产融结合,来辅助解决支付问题。”

医养结合、标准统一

除了要构建支付体系外,医养结合是跨省养老服务供给的重点,优质的医疗资源可以在加快患病老人转诊速度的同时,也避免了其因慢病而反复出入院;其次是人才队伍、服务标准上的统一。

医养结合上,国家卫健委2019年已将“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而在国家民政部门官网公布的《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建设指南》里,医养结合也是关键指标。

为此,上海银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晓鸣告诉记者,“要解决医养结合的问题,首先是应解决信息、专家的联动,这样才能将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结合得更好;目前,我们银康养老公寓除了对接医疗机构三级转诊外,也会每月2次邀请第一人民医院、岳阳医院等机构的老年科专家来巡诊,或为老人解答疑难病症问题,这当中的潜力很大。”

汪晓鸣进一步认为,其次,医养结合需要专业医生及护士的人才队伍,并下沉到基层养老机构中,“这其中就有一个‘以医养护,以护降医’的概念,也就是说,通过软硬件的医疗资源配备来照顾老人的健康管理,一旦把老人的健康管理做好了,甚至还能降低医疗和护理的成本。”

事实上,借助行业等社会各方力量,长三角养老服务的合作陆续开展。

比如,在去年12月,昆山市民政局与上海虹口民政局签订《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服务失去协作备忘录》,先后引入上海本土的专业养老机构和企业,并针对养老服务管理区域信息平台、区域内养老服务标准互认等10方面开展合作。

“我们要实现长三角养老服务在政策领域的互认互通,就应始终做到以老人为中心,同时以老人的异地养老、产业协同为抓手。”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促进中心理事长冯建光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冯建光解释道,“这也就是说,在促进老人异地养老的过程中,包括医保、长期护理保险、当地政府的福利政策保障等都要能跟着老人走。在此基础上,再推进养老服务管理及标准一体化,使老人享受区域范围内的同质服务。”

下阶段,长三角养老将构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实习实训”四位一体养老教育模式,并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协同打造人才队伍。

“目前,上海724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有2万余人;居家上门服务42.5万老人,护理员人员是7.6万余人;护理员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现有诉求;因此,相关护理人员、甚至是养老机构的管理者都需要有一定的学历教育基础。”冯建光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