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疫情之下外贸城市格局重塑,成渝正成长为新一极

第一财经 2021-06-17 21:35:01 听新闻

作者:李秀中    责编:杨志

这一破局的意义,不仅在于成都自身,还在于中西部内陆城市的突破。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着传统的外贸城市格局。经过去年一年的破局,格局重塑今年还将继续。去年外贸十强城市“升班马”成都能否在今年成功保级?去年异军突起的成渝地区能否支撑中国外贸新的一极?

6月15日,成都海关发布,前5月四川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407.9亿元,规模位列全国第8,同比增长14.9%,增速位列全国第28。其中,成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92.3亿元,同比增长13.1%,增幅收窄。

成都是2020年挤进全国进出口总额前十位的城市,也是其中唯一位于中西部的城市。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苏州、东莞、宁波、广州、天津、成都和厦门。

传统的外贸十强城市都集中在东部地区,珠三角的深圳、东莞、广州,长三角的上海、苏州、宁波、无锡,环渤海的北京、天津、青岛,而且排名位次相对固定。在这十强城市中,前五位进出口总额都已经超过万亿元,其中上海和深圳超过了3万亿元。

但是,2020年成都以黑马之姿冲进了十强。2020年成都进出口增速最高,达22.4%,位居第二、第三的厦门和宁波为7.8%和6.7%。从进出口总额来看,成都以7154.2亿元超过厦门(6915.77亿元),逼近老牌外贸城市天津(7340.66亿元)。

2019年,成都的进出口总额排名还在第12位,去年连升三位排名第9。主要原因在于:相比沿海港口,身处内陆的成都受到疫情冲击相对较小;成都主要出口电子产品,在疫情之下需求旺盛,相比沿海其他外向性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小。

这一破局的意义,不仅在于成都自身,还在于中西部内陆城市的突破。不过,今年以来,成都进出口增速相比其他城市慢了下来。这有去年基数的影响,也有沿海城市外贸逐渐恢复增幅比较大的因素。因此,成都今年将面临十强的“保级”之战。

从1~5月的数据来看,成都进出口累计增幅逐渐收窄。去年与成都相当规模的厦门和天津还没有公布1~5月数据。不过,从之前的进度数据来看,厦门已经超过成都。

今年一季度,厦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1853.9亿元,增长29%,成都实现货物外贸进出口1742.4亿元,增长25.7%。1~4月,厦门外贸进出口2582.8亿元,同比增长32.7%,成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51.2亿元,增长18%,厦门领先扩大。

另外,天津在今年依然保持对成都的优势。今年1~4月,天津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513亿元,同比增长16.7%。与此同时,成都也被近邻重庆超越,1~4月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2459.1亿元,同比增长48.3%。

今年,成都和重庆究竟谁会留在十强城市内?虽然目前尚难判断全年的结局,但从发展趋势看,成都和重庆可能终有一城占有十强席位,成渝地区在全国外贸格局中已经实现了跃升。也就是说,成渝地区正在成长为全国外贸格局中新兴的一极。

成渝地区外贸崛起在于产业基础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是成渝第一支柱产业。目前,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每10部手机,就有一个来自重庆;全球70%的iPad和近20%的笔记本电脑产自成都。两地在双城经济圈战略下正在打造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前4个月,重庆笔记本电脑累计出口2557.9万台,增加74.3%,出口值587.5亿元,增长38.9%;集成电路出口98.1亿元,增长34%;手机、平板电脑分别出口5796.8万、389.3万台,分别增加2.2、2.9倍,出口值88.1亿、79.1亿元,分别增长4.6、3.2倍。

今年1~5月,成都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2029.8亿元,同比增长7.7%,占同期全市外贸总值的67.8%。另外,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291.4亿元,同比增长9.7%,占比为76.6%。其中,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已超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成都的增长也凸显了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龙头企业产能持续释放,带动成都高新综保区进出口外贸持续增长。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戴尔(成都)有限公司和英特尔成都公司是成都进出口大户,起到支柱的作用。

不仅如此,疫情冲击使得国际贸易运输在海运之外,陆运兴起。地处西部的成渝更有地理优势。2020年,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近5000列,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在机场货邮吞吐量方面,成都和重庆分别为全国第七和第八位。

在畅通内外通道、厚植产业基础之下,成渝地区外向型经济将会不断壮大。这使得成渝从内陆腹地成为开放前沿,支撑起外贸新的一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