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期的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呈现的是“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年春季会议”的精彩内容。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周学东深入探讨“全球可持续金融: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绿色金融的规模,当前中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地位?
如何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怎样更好实现绿色金融资源的全球化市场配置?
促进绿色金融国际标准趋同,政策着力点在哪里?
全球可持续金融市场存在哪些现实问题?
创新可持续信贷产品,可以从哪些领域入手?
面对绿色金融的巨大需求,商业银行如何把握机会?
构建绿色低碳发展,开发性金融的支持重点在哪里?
如何渐进式地支持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
为何说开发性金融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
本期嘉宾主要观点:
李东荣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1.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有利于形成更广泛的绿色金融国际共识
--有利于破解绿色金融供给的跨国外部性问题
--有利于实现绿色金融资源的全球化市场配置
2.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连续多年世界第一,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规模世界第二
3.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政策着力点:
--形成绿色金融国际原则指引
--促进绿色金融国际标准趋同
--完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平台
--推动全球绿色金融能力共享
刘金
中国银行行长
1.未来30年“碳中和”将为中国带来上百万亿的投资机遇,带动可持续金融市场快速发展
2.制约全球可持续金融市场因素有:规则标准不统一、市场机制不完善、产品创新不充分
3.促进全球可持续金融市场发展建议:
--标准制定要兼顾各国发展的需求
--纳入更多可交易行业,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丰富衍生品体系,扩充交易服务功能
--创新信贷产品、推进资产证券化、探索发展转型贷款
4.支持绿色低碳退出煤炭企业融资要和金融转型同步
周学东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
1.央行数据显示,到2060年我国将投入资金139万亿用于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2.绿色行业有着很强的正外部性和社会效益,开发性金融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
3.开发性金融探索实践:
--将绿色发展理念嵌入各业务环节
--重点支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长江、黄河等绿色发展领域
--发行绿色债券,支持重点包括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
--推动国际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4.发展绿色金融的建议:
--健全可量化追溯、可验证核查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制定一套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体系
--渐进式支持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防范金融风险,存量信贷退出过程不能过急过快
制片编导:
吴 磊
许姗姗
周宝平
项目制作人:
傅 娆
常启德表示,全球多边合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是缺乏愿景和目标,而是信任与团结的缺失。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饮水安全,用水安全。
上海将持续探索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的城市更新新模式。
第一财经研究院认为,与ESG相关的可持续发展不是“舞台表演”,而是企业在发展中要守护的基本责任。
“2025中国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倡导活动”活动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中国气象学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天气网承办。上海站的活动由上海市气象学会与第一财经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承办,近百名青少年和家长通过专家课堂与手工实践,深入理解气候变化,亲手制作气象主题冰箱贴,迈出成为“敢作气候担当”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