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政收支矛盾愈加突出的当下,为了防范财政风险,对民生等公共支出政策,财政部要求地方要强化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财政难以承受的不得实施。
近日,《中国财政》公开了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一篇谈财税体制改革讲话稿,他认为下一步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一大重点是防范财政风险,其中要加强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对拟出台的重大公共政策,客观分析评估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同时,对已出台的支出政策进行全面梳理,逐步清理规范。
早前,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今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也要求加强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对拟出台的民生政策和项目,全面分析对财政支出的短期和长远影响,对评估认定财政难以承受的,一律不得实施。
近些年受经济增速放缓、减税降费、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甚至去年出现罕见的下滑。但民生、债务等刚性支出不减反增,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此前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财力,给出过高的支出标准,承诺过多的不可持续财政支出,加剧了当地财政风险。
为了确保民生等支出政策的可持续性,财政部去年底发文,要求地方不得违规出台工资、津补贴以及民生领域等刚性支出调标政策。今年财政部还要求清理规范已有的支出政策,并强化对拟出台重大公共政策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
另外,财政部还要求地方推动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提高民生支出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21个部门公开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具体保障范围和质量要求。
为了控制财政风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上述21部门要求各省市服务项目、内容、数量等超出国家标准范围的,要加强事前论证和风险评估,确保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符合本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并控制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
欧文汉在上述文中谈及防风险时,还重点提及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他要求,科学确定政府债务规模,依法构建和落实好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和刚性约束。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完善常态化监控机制,严禁地方政府以企业债务形式增加隐性债务,妥善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存量。
目前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其中又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为主,2018年之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快速增长,规模较大。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19 年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达42.17万亿元。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政府债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吉富星曾告诉第一财经,自2018年中央全面深入推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来,隐性债务规模迅速下降,风险缓释效果显著,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但同时“开前门”的地方政府债券规模迅速攀升,偿债压力也较为突出,违规举债、平台信用风险等在有些地方还时有发生。
目前财政部等部门联手强化监管,主要着力点在于强化城投债监管,以遏制地方新增隐性债务。并压实地方主体责任,要求各地抓实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此次案例聚焦地方借PPP、国企等违规举债,化债不实等,警示作用明显。
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完善再分配以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
严禁以提前终止为由将特许经营转变为通过建设—移交(BT)模式变相举债
为何今年一季度地方借钱规模大增?这笔资金究竟花在哪儿了?它对经济等产生哪些影响?后续地方发债形势如何?
湖南省发布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实施方案,专项债自发自审逐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