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华为上半年营收3204亿,消费者业务下滑超40%

第一财经 2021-08-06 17:07:41 听新闻

作者:李娜     责编:刘佳

华为在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20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9.4%,净利润率9.8%。

8月6日,华为官网低调上线了华为2021年上半年经营业绩。数据显示,华为在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20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9.4%,净利润率9.8%。和去年9.2%的数据相比,净利润率有微弱提高。

从业务板块来看,华为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369亿元人民币,企业业务收入为429亿元人民币,以手机等业务为代表的消费者业务收入为 1357亿元人民币。而在去年同期,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596亿元人民币,企业业务收入为363亿元人民币,消费者业务收入为2558亿元人民币。

从三大主营业务中,除了企业业务外,其他两项业务营收均有不同程度下调,而手机等为代表的消费者业务营收下降幅度超过40%。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面对挑战,全体华为员工都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力量,感谢他们的付出。

手机业务承压、进军IDM模式

华为称整体经营结果符合预期。

从财报数据中可以看到,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营收虽然有所下滑,但幅度较窄,而手机业务相比去年同期营收“缩水”1200亿元。

从多家研究机构最近公布的半年数据来看,芯片断供后的华为的手机市场份额在被对手快速分食。Omdia最新发布的预调研结果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在2021年第二季度出货2.99亿台,相比去年第二季度的2.797亿台,同比增长6.9%。但华为出货仍在持续下滑,今年第二季度出货980万台,同比下降了74.6%,环比下降了33.3%。

“由于美国的制裁,华为领先全球的麒麟系列芯片在9月15日之后无法制造,将成为绝唱。这真的是非常大的损失,非常可惜!”一年前,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上表示,Mate 40 麒麟9000芯片很可能成为麒麟高端芯片的最后一代。

随后的半年,关于华为芯片的库存与新机产品“绝版”的消息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在7月29日晚间,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一场发布会上为P50这款“迟到”了4个月的产品揭开“面纱”,虽然大部分演讲时间都在介绍影像以及鸿蒙生态,但在产品介绍结束的最后,余承东还是回答了外界的疑问,表示华为P50系列手机将不会搭载5G技术。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华为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内部的政策就是用有限的芯片无限延长手机业务的生命周期,保留研发节奏和火种。”

“只要能挺过这个周期,价格不掉下来,熬过去就还有机会翻盘。”上述华为内部人士对记者说。

此外,据记者了解,华为正在摸索自建或者合作IDM工厂的可能性,现在基本已经定下了IDM的方向。而除了芯片制造环节的动作外,从去年起,华为也开始了一系列对芯片材料领域的投资。

未来五年战略目标:有质量的活下来

从目前华为在运营商市场的位置来看,依然处于头部阵营。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在广东深圳、东莞召开全国5G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现场会并调研。根据三大运营商披露的信息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开通5G基站超97万站。从行业来看,今年仍是5G大规模建设期,年底我国将开通140万5G基站。在行业应用方面,三大运营商和各行各业深入探索5G应用场景。

在7月18日,中国移动公布5G 700M无线网主设备集中采购结果。与此前5G基站采购结果类似,华为成为最大赢家,占六成份额。除了华为和中兴通讯以外,上海诺基亚贝尔、大唐移动、爱立信(中国)都入选。

华为常务董事、运营商BG总裁丁耘在此前的一场峰会上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5G ToB解决了很多技术和生态的关键断点,2021年毫无疑问是5G ToB的商用元年,要加速把样板房变成可以规模复制的商品房。“今天的5G,已经不仅仅是通信行业的5G。5G改变社会,需要全产业链的力量。我们希望整个产业链携手,一起点亮1000座5G智慧工厂。”

而企业业务则是华为今年发展的重点业务。

此前,华为企业业务发布了2021年合作伙伴业务战略规划,详细提出今年将继续提升合作伙伴收入占比,并扩大核心伙伴的合作份额。同时,变革传统合作伙伴体系,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从咨询、规划、设计到销售、交付、运维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的新体系。

据悉,2021年,华为ICT学院将发展到2000家,全球新增华为认证达到16万人,累计达到56万人。

“我们明确了公司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即通过为客户及伙伴创造价值,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徐直军表示,展望全年,尽管消费者业务因为受到外部影响收入下降,但我们有信心,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仍将实现稳健增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