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看好轻医美市场 美即进入院线级护肤领域丨晓说消费

第一财经 2021-08-18 17:57:48 听新闻

作者:刘晓颖    责编:陈姗姗

仅以贴片式面膜来看,目前在淘宝上销量过万的产品中,主流品牌面膜的单片价还集中在十多元。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其中非手术类的轻医美占比持续提升。

据《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预计,随着医美人群的扩大化,到2023年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3115亿元,其中轻医美市场规模增速将高于手术类医美,成为市场主流。

伴随而来的是,宅家可享、价格更亲民、操作更便捷,以轻医美项目的功效和安全为灵感而开发的院线级护肤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

这也让不少美妆公司看到了商机,比如欧莱雅旗下的美即近日就宣布要进军院线级护肤市场。

说美即曾是国货之光不为过。这家创立于2003年的公司开启了国内平价面膜的先河,并由此引导面膜走向了大众快消的轨道。

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美即已占领了面膜市场15%左右的市场份额,一跃登上面膜老大的位置,并连续5年蝉联桂冠。2010年,公司凭借着单品类登陆港交所,因超额认购784倍,成为当年港交所的“股王”;2012年,美即销售额更是突破了10亿元大关,并占据国内面膜市场26.4%的份额。

彼时风头强劲的美即被国际美妆巨头欧莱雅集团相中。2013年,欧莱雅集团宣布以65.38亿港元(折合约人民币54.33亿元)将美即全资收购,是当时外资收购中国国内日化品牌之最。2014年,美即在港交所退市,正式成为欧莱雅集团旗下一员。但在高光十年后,即使有欧莱雅这样的国际集团“撑腰”,美即在中国的面膜市场也风光不再。

相较之下,当时的市场依旧在快速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2年-2017年中国面膜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8%。2017年我国面膜市场规模已经顺利突破200亿大关,并且增速也保持着继续上升趋势。当时平价单片面膜已被大众接受,成为高频次消费品。一方面,受到韩风影响,丽得姿、美迪惠尔(原可莱丝)等韩系品牌在国内热卖,另一方面,本土的新兴品牌也涌现出来,诸如韩束一叶子、小迷糊、膜法世家等诸多后起之秀出现在面膜市场,面膜品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当然公司也不是没有努力过。自2015年开始,欧莱雅就对美即进行了一系列战略调整。2016年8月,美即通过冠名网络红人Papi酱短视频节目,重回大众视线;2017年开创膜液分离式面膜,而这一系列的产品也成为推动美即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2018年,美即请了95后流量女星关晓彤成为品牌代言人;2019年,美即推出了首个高效原液产品线,这意味着美即开始推出面膜以外的护肤品类,从美即面膜成为美即品牌。

而今年美即的调整则是押宝在“院线级家用护理”概念。相较于过去十多元一片面膜的单价,新品将价格定在了单片30元左右。美即欲从大众市场转型至中高端护理市场。

不过,这也是较难突破的一个市场。如今中国面膜市场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中国面膜零售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50亿元,但仅以贴片式面膜来看,目前在淘宝上销量过万的产品中,主流品牌面膜的单片价还集中在十多元。由此可以看出,国内贴片面膜的低价竞争已成为主流。

对于美即而言,老品牌想要再创新并非易事,其消费者对品牌本身的印象已固化,想要扭转过去再定位,比创立新品牌的难度还大。不过,从好的一方面来看,如果可以借助集团背后实验团队的研发技术支撑,拿出好产品,再开拓新市场也并非无可能。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