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LPR连续16个月“原地踏步” 更多举措或适时出台丨火线解读

第一财经 2021-08-20 12:04:29 听新闻

作者:李志    责编:潘冰晶

中泰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岳预计,在“跨周期调节”思路引导下,货币调控将呈现稳健偏宽松状态,年内可能还会有降准对冲MLF到期的操作。

8月20日,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均与上月保持一致。至此,LPR已连续16个月持平。

统计显示,自2019年8月LPR改革以来,1年期LPR一共下调5次累计下调46bp,5年期以上品种共下调3次累计下调20bp。其中2020年4月LPR报价降幅为LPR改革以来降幅最大的一次,1年期降20BP至3.85%,5年期以上降10BP至4.65%。

MLF操作利率保持不变 LPR继续“原地踏步”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本月LPR保持不变,一方面,由于MLF利率保持不变。8月16日,央行缩量续做到期的MLF,利率维持在2.95%的水平,作为政策利率的MLF利率是LPR的“锚”,MLF利率保持不变,预示着LPR大概率保持不变。

另一方面,银行压降点差力度整体有限。虽然7月15日降准释放长期资金,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但目前看,银行负债压力整体较大,综合负债成本的降低相对有限,点差压降幅度尚不足以驱动LPR报价降低5bp的最小歩幅。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在MLF操作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考虑到银行体系核心存款成本依然承压,以及同业存单利率已触底小幅反弹,商业银行基于商业化原则,缺乏明显下调LPR报价的动力。

降息概率不大

日前中国经济7月“成绩单”集中发布,主要指标增速继续放缓,降息话题重归公众视野。

而此前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总体而言,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没有变化,货币大量超发必然导致通胀,稳住通胀的关键还是要管住货币。下一阶段要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既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信证券认为,7月受到洪水和疫情反复等诸多扰动因素冲击,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工业增加值7月增速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社消的两年复合增速较6月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预计后续货币财政政策将适度发力。财政政策方面,8月即将迎来年内最多的新增专项债发行,且预计后续月份将加快推进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进度。货币政策方面,预计央行有一定可能在四季度采取置换降准或定向降准的方式对冲风险,总体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支持。

海通证券首席分析师梁中华认为,考虑到后续的经济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大概率会宽松来支持实体经济。但短期内,货币政策态度并未明显变化,货政执行报告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如果经济下行压力较小,将更多以结构性宽松政策为主,而大幅的货币宽松,或还需要等待地产和出口的明显回落。

更多举措或适时出台

上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要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中泰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岳预计,在“跨周期调节”思路引导下,货币调控将呈现稳健偏宽松状态,年内可能还会有降准对冲MLF到期的操作。

中信固收明明认为,跨周期调节是在逆周期的基础上,加入了对中长期经济发展的考量,兼顾经济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与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包含了防风险政策的跨周期调节并没有消灭经济周期,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经济的短周期下行压力,因此跨周期的政策设计更需要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拿捏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在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加的情况下,政策或将逐渐回到宽信用、稳增长的轨道。

温彬认为,从当前经济形势上看,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结构不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弱化,对贷款利率形成向下压力。而今年经济实现6%以上的增长目标问题不大,但随着基数的走高,明年稳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增加,因此要做好宏观政策的跨周期调节,预计降息等操作大概率用于稳增长压力更大的时期。需要说明的是,LPR的保持不变,与为实体经济降成本并不相悖,预计银行将继续释放LPR改革潜力,更多从负债端入手降低成本,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