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丧失位列未来十年的全球前五大风险之一。随着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对物种和自然生态造成的压力与损害得到了广泛关切,“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的环境(E)议题也日益被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重视。
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面临的生物多样性风险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参与的投融资项目有可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例如,一些海上能源项目可能会导致珊瑚礁大面积死亡,引发海洋生物链断裂,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损失反过来也会增加金融风险。与气候风险一样,生物多样性风险也可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是指生态失衡引发重大破坏(如物种入侵给农林业带来严重危害),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转型风险则是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能带来政策、法规、技术和市场的变革,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增加经营成本、导致资产价值重估等,给企业带来转型压力,甚至触发金融风险。
为控制生物多样性风险,全球各界已开始行动。今年4月,“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生物多样性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以及监管机构如何推动金融体系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6月,来自政府、监管机构、国际组织和金融业的75家机构联合发起了“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旨在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相关信息披露,引导全球资金流向与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相一致的领域。截至8月初,全球已有55家金融机构签署了“生物多样性融资承诺”(Finance for Biodiversity Pledge),承诺评估及披露自身业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目前,生物多样性风险尚属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前沿议题,但预计未来与之相关的信息披露等监管要求将逐步趋严。金融机构应提升对这一议题的关切,尽早将生物多样性因素纳入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加强与业界的合作,共同研究建立测量资产组合中的生物多样性足迹的方法学和工具,进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压力测试并作信息披露。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通过践行ESG投资和可持续金融等方式来帮助改善生物多样性。从全球来看,目前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投融资都严重依赖公共部门资金,缺乏社会资本参与,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金融机构可将生物多样性因子纳入投融资决策,或通过发放支持生态环境修复的绿色贷款、承销相关的绿色债券等手段,为该领域(如生态旅游、城市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农林渔业等)的投资提供融资。金融机构还可通过积极股东策略约束投资标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破坏,甚至“用脚投票”。例如,北欧资产管理公司(Nordea)就曾因巴西肉制品公司JBS砍伐森林,抛售了其价值4500万美元的股份。
(孙明春系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夏韵系海通国际ESG专业分析师)
会议期间各方深入交流、碰撞思想,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与合作意向,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智慧与力量,也为各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随着论坛成果的逐步落地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将创造一个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华侨银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可持续发展有三大首要目标,可概括为ABC:A,加速向净零排放未来过渡;B是为社区带来影响;C代表负责任地展开业务。
晨光相信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创造可以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企业长期价值的战略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