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中找到平衡点|记者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9-08 08:49:52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胥会云

西藏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

从川藏铁路西藏段、新藏铁路,到帕孜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再到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等,近年来,国家在西藏布局了一系列重大建设工程。

这些重大工程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有效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障能源供应都将带来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更加引起各方关注。

“西藏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9月7日,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民族植物学分会理事长杨永平说。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当日在西藏林芝召开“自然堂可持续发展喜马拉雅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研讨会”。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在研讨会上表示,西藏应持续强化野生动植物管理,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平衡资源、生态与发展的关系,让“保护”与“利用”形成相互支撑、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

生物多样性富集区

“一提到青藏高原或者西藏,很多人会想到冰川、雪山、草地、荒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张林说,实际上,西藏拥有全国第三大的林区,“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就在西藏的东南部,也就是林芝这一带。”

2008年,张林所在的研究团队来到“此生必驾318”川藏线穿越的色季拉山,开展生态观测和调查。色季拉山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超过3000种植物,如高山杜鹃、兰科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被誉为“世界植物的博物馆”。

调查发现,过去四五十年,西藏森林的面积和生物量都是增加的。张林说,生物量可以理解成碳库,“虽然总体碳库增加,但是局部存在风险”,加大保护力度,保护西藏森林生态系统十分必要。

喜马拉雅地区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该区域拥有5000多种植物和200多种独特动物种群,是亚洲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为超过20亿人口提供水资源,被称为“亚洲水塔”和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价值,被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

“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特有成分高,保护就有全球意义。”杨永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9月6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林海景观。摄影/章轲

保护首先要了解植物特性,尊重科学,顺应自然。杨永平介绍,生长在青藏高原的植物克服了低温、强风、干旱等极端环境挑战,演化出特殊适应性。

“植物也是非常聪明的。”杨永平举例说,塔黄通过叶片构建“温室”保护花序,雪兔子则用绒毛覆盖花序实现保温防雨;红景天、景天属等植物的叶片肉质化,储存水分;高原芥等则形成厚蜡质层,减少蒸腾失水。

“在纳木错的扎西岛上有很多柏树,树的干和枝都紧紧地贴着地面,它们真的是树,只不过是‘躺平’的树。”杨永平说,生长在高处的植物要解决抵御强风、降低蒸腾、保温和吸收地热的问题,其实让自己长得矮一点儿就行。但同时,这些植物生长缓慢且生态系统脆弱,需要特别保护。

官方资料显示,目前,西藏共记录7504种维管束植物,其中,中国特有植物2760种,西藏特有植物1075种,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383种,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169种,重点保护植物40种。

自然保护地是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家园。第一财经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林草部门了解到,近年来,西藏通过加大各类保护区建设,为野生动植物打造了一个个安全栖息之地。截至目前,西藏共建立了47处自然保护区、4处国际重要湿地、22处国家湿地公园和9处国家森林公园,8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区、栖息地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让“保护”产生收益

但保护绝非“束之高阁式的保护”。专家表示,“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是一种平衡资源、生态与发展关系的核心理念,其本质是拒绝“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

《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明确,国家对野生植物资源实行加强保护、积极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鼓励和支持野生植物科学研究、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近年来,这一理念已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文化遗产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核心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下对资源和遗产的合理使用需求,又保障其长期存续,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

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为例,通过“采伐量<生长量”的科学规划,在合理砍伐木材、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保留森林的生态功能。同时,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让“保护”产生经济收益,反哺森林保护。

9月7日,海拔4700多米的色季拉山上生长的标志性物种塔黄。摄影/章轲

专家表示,要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需遵循三大核心原则:科学优先原则。基于生态规律、遗产特性确定方案;底线管控原则。明确“不可触碰的红线”,拒绝“过度利用”;利益共享原则。让当地社区、公众从保护中受益。

多位专家表示,无论是一片森林、一座古城,还是一项非遗技艺,其价值不仅在于“存在”,更在于“被合理使用并持续产生价值”。只有让“保护”成为“利用”的基础,让“利用”成为“保护”的支撑,才能真正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让资源与遗产在时代发展中永续传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