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报告划重点,下半年加快支出稳经济

第一财经 2021-08-27 11:23:30

作者:陈益刊    责编:黄宾

财政部认为,上半年财政政策保持了适度支出力度,有力促进经济恢复和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下半年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和发债速度,更好发挥稳经济关键作用。

作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半年财政政策效果如何?下半年有何新动向?

27日财政部公布《2021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下称《报告》),回答了上述问题。这也是财政部第二年披露上半年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

财政政策有力促进经济恢复

《报告》认为,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总体良好,保持了适度支出力度。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切实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稳定恢复和民生持续改善。

比如,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支持就业方面,今年中央财政拿出567.6亿元就业补助资金预算,支持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并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上半年向37.5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95.2亿元,惠及职工942.9万人。

另外,今年按照4.5%的幅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水平稳步提高。为支持居民疫苗免费接种,各级财政对医保基金负担的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种费用,按实际发生的30%给予补助,中央财政也给予补助。

保就业重在保市场主体,给市场主体纾困,激活市场活力。《报告》称,今年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7000亿元。上半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减税降费措施有力落实,较好助力企业纾困发展。

另外财政还通过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等举措,持续为市场主体纾困,经济基本盘进一步巩固。

今年惠企利民的2.8万亿元中央财政直达资金使用效果显著。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直达资金总支出的7成以上用于地方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在支持保市场主体方面,相关惠企资金累计支出超过2700亿元,惠及各类市场主体近58万家。

《报告》称,中央财政直达资金有效冲抵部分阶段性政策“退坡”影响,为地方落实“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以及基层保工资保运转方面提供了及时有力的财力保障,也为完成今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加快支出进度和发债提速

对于后期财政政策展望,《报告》提出的首要任务,是提质增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这其中主要举措包括,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强化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适度提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指导地方加强项目储备,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等。

今年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机构普遍认为财政需要发力,而上述举措也符合市场预期,而且也正在发生。

根据财政部数据,今年7月单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两年平均增速为6.1%,较6月提高10.1个百分点,表明当前财政支出正在提速。

上半年地方政府发债速度明显慢于前两年,而8月份发债明显提速。财政部已经要求,适当预留部分2021年新增债券额度于12月发行并结转至2022年使用,确保2022年一季度重大项目资金需求。

多位财税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这主要是为了对冲明年经济下行压力,也体现了财政政策跨周期调节,把握好投资发力节奏以托底经济。

积极防范化解隐性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

为了给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47万亿元)首次下滑,这有利于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报告》展望后期财政政策一大重点,就是积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其中首要任务就是强化监督问责,继续着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今年上半年,财政部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比如,依法健全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向企事业单位拨款机制,严禁地方政府以企业债形式增加隐性债务。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对审计、财会以及各类行业监督发现的隐性债务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坚决刹住违法违规举债行为。

比如,最近云南省财政厅公开了普洱市思茅区违规举债融资问责情况。2018年思茅区人民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向农发行融资贷款7500万元,用于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形成隐性债务。当地12名领导干部被问责。

除了隐性债务风险外,财政另一大风险就是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风险。

《报告》称,从上半年监测情况来看,各县区实际可用财力均可以保障国家标准“三保”需求,保障情况好于上年同期。下一步要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在继续加大中央对地方财力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强化地方责任落实,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加强对困难地区的支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