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究竟要调什么、怎么调?
多部委近日联合印发的《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直指问题核心。《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目标,通过3至5年的试点,要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验。到2025年,改革试点经验将推向全国。
有专家认为,医疗服务价格要回归平衡,将涉及到“以药养医”“以检养医”“以医养医”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药品、高值耗材的价差逐步被取消了,但诊断试剂、大型检验设备等仍然有一定的差价存在。”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梁嘉琳对第一财经表示。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不是单纯的定价调价问题,设备折旧占比高的检查治疗项目,需要挤出水分,还利于民。
在8月27日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公布省公立医疗机构“临床检验试剂”集采结果中,雅培、迈瑞医疗、万孚生物等均被纳入集采;有媒体报道称,国产品牌的入围价格是原先收费标准的20%~25%。
与此同时,在深化医疗服务价格的改革过程中,将涉及医疗服务的单价、数量、质量等多种因素;而这也直接影响医生群体的技术劳动收入。
梁嘉琳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套以“优质优价”“优效优价”来主导的医疗服务价格建立体系,也就是说,如何精准地给医疗服务来定价,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和分配机制。避免将医务人员薪酬与项目价格、创收能力直接挂钩。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如何走向?一位沪上三家医院的科室主任告诉记者,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中,医院应向弱势专科倾斜。比如儿科、精神科,这些科室过去在院内的医疗服务价格单价定位过低,那么,医院就会更倾向去发展有高值耗材支撑的如心血管科、骨科、肿瘤科等。
“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总体收入进行调控,一方面是通过价格改革对医疗服务单价进行调控,另一方面是通过分级诊疗体系对不同等级、专科医疗机构间的诊疗量进行调控。”梁嘉琳表示,“我建议也要探索引入中长期的患者临床疗效综合评估、患者自主报告健康结局的机制,以此来辅助价格调整。这就是在医疗服务质量保证的基础上上、还要保证效果,做到优质优价、优效优价。”
梁嘉琳还建议,医疗服务调价评估指标既要坚持“成本定价法”“收入测算法”,这包括:医疗服务收入结构、要素成本变化、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占比、大型设备收入占比;同时,要力争实现多方利益均衡,这包括医院卫生费用增长、医保基金收支结余、患者自付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
“此外,还要强化将医疗服务价格机制与医务人员薪酬、财政投入补偿等机制有效衔接,将医疗机构调价后收入传导到一线医务人员,更多向高诊疗能力、高患者满意度的医务人员倾斜。”梁嘉琳说。
除了为新技术应用铺好收费路径外,今年以来,中央多个主管部委和地方政府正不断完善脑机接口产业全链条支持政策,促进我国脑机接口创新生态完善。
双方通过共享资源、共同开拓市场的新模式,解决跨国医疗合作中标准统一和服务提升的难题。
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下,家属陪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现行的医院护工陪护的收费高,且服务质量和专业度也难以满足患者和家属的期待。
为落实分级诊疗,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维护公益性的运营保障机制。
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力量,理应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在医院的具体管理、发展理念、宏观规划和政府投入上,都要突出公益性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