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上海市卫健委网站发布消息称,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关于印发《2025年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不仅提及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还提及扩大医疗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药耗招采提质扩面,加快创新药械临床应用,强化数字化转型赋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知》指出,按照国家层面部署,指导中山、瑞金两家高质量发展国家试点医院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深化本市公立医院内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推动各级医院调整优化薪酬结构。研究探索公立医院党政领导班子、职能部门负责人年薪制。
解决创新药械研发实际困难
在深化医药改革领域,《通知》强调,鼓励创新药械和罕见病用药研发,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加快药品上市进程。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分析研判,支持鼓励医疗机构和临床医护人员科学规范开展真实世界研究。
第一财经记者近日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了解到,该院正在针对一种儿童的罕见病法布雷病的基因疗法进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目前已经治疗了6例患儿。
在谈到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困难时,复旦儿科医院肾脏科和风湿科学科带头人徐虹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基因治疗药物研发成本高昂,要启动新药临床试验(IND),未来还需要更多资本的投入以及爱心人士的支持。
此外,《通知》还要求持续推进落实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和医保支持创新药械发展政策举措,完善创新药械价格形成机制,聚焦“进目录”、“进医院”优化入院流程,完善多元支付机制,稳定市场预期。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早在去年7月,上海就已发布了《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对创新医疗器械开发加大支持力度,包括加快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审评,加快创新产品应用推广,鼓励创新产品入院配备使用,加大创新产品医保支付支持力度,加大创新产品全球注册认证支持力度。
对此,一位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对扶持创新医疗器械发展、加速创新医疗器械临床应用方面的政策力度很大,很超前,能看出上海在推动创新药械发展方面的决心。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海已集聚了一批头部药械企业落户,并在医学影像、手术机器人等领域鼓励创新企业与头部跨国企业合作。”上述人士表示。
人工智能已触达医院“末梢神经”
最新的《通知》还提到,强化数字化转型赋能。推进落实本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实施和推广一批引领性项目,力争形成标志性成果。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
目前,上海多家三甲医院都在推动智慧医院建设。在中山、瑞金等顶级医院内,人工智能也已触达服务“末梢神经”。
据瑞金医院出具数据,AI已经帮助瑞金医院门诊患者平均等候时间缩短至18分钟,智能导诊转化率超过53%;胸部CT诊断从7分钟/例提速至2分钟/例,冠脉CTA诊断从20例/日提升至120例/日。
中山医院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重塑了患者就医体验,扩大了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中山医院披露信息称,相比传统电话咨询,“智能体”如今已替代一半以上传统客服咨询;智能病历助手将每份电子病历书写的时间从20分钟缩短至5分钟,大大提升了医生工作效率。
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侯旭敏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胸科医院正在积极探索AI赋能胸部肿瘤MDT(多学科诊疗)新模式,具体表现为通过生成式AI技术自动分析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以及通过AI+三维渲染技术,实现交互式手术方案规划等。”
上海公惠医院宣布拟申请注销登记,标志着公立医院合并和资源整合的趋势在医疗系统中逐渐显现,中小型医院面临合并、转型或将成为未来常态。
本次展会为期3天,展会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关键载体,集中呈现9大品类人工智能终端。
截至4月中旬,目前全国已有超420家医院接入DeepSeek大模型,其中三甲医院占比54.3%。
广东近年来在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连续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重大专项。
高质量数据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底座,不仅对通用大模型具有很强的保障支撑作用,对行业大模型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