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揭晓,鲁惟一、周锡瑞、叶嘉莹获殊荣

第一财经 2021-10-19 16:49:11

作者:彭晓玲    责编:李刚

周锡瑞呼吁,尽管过去的某些方面会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历史学求真的本质使命,必须继续寻求对过去最完整、最准确、最可验证的描述,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前进。

10月18日,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英国汉学家、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鲁惟一(Michael Arthur Nathan Loewe),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荣休教授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获得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鲁惟一

鲁惟一生于1922年11月2日,英国汉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古汉语和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了数十部专著、论文,及其他出版物。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鲁惟一在英国海军部工作至战争结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中文。1947年,鲁惟一在北京生活了六个月,在此期间对古汉语和中国历史发生了兴趣。回国后,他进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并于1951年获汉语一级荣誉学士学位。1956年,他离开政府机构,在伦敦大学担任远东历史讲师。1963年,鲁惟一获得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授予的博士学位,随后开始在剑桥大学任教直至1990年退休,任职期间一直专注于在学术和研究。

周锡瑞

周锡瑞毕生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尤其关注社会运动史,多部著作都被译成中文且深受好评,如《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等,《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还曾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的费正清奖和亚洲研究协会的列文森奖。30年来,周锡瑞还致力于研究中国革命在陕甘宁地区的起源,相关研究著作《意外的圣地:西北地区的中国革命》已在中国香港付梓,英文版将于明年出版。

周锡瑞在获奖感言中说,他这一代学者开始研究中国是在20世纪60年代冷战和“文革”期间,当时甚至无法前往中国。如果说他对中国历史研究有任何贡献的话,要完全归功于1979年后中美两国恢复学术交流,开放的大门使他得以利用中国丰富的档案资源,开展实地调查,最重要的是能够与中国同行进行交流。

“不幸的是,这种交流和合作,特别是中美学者之间的合作,在最近几年遇到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承认,除了疫情之外,还有其他事实使我们很难回到八十年代的黄金时代。在全世界,包括美国,政治、社会和媒体环境的各种复杂变化已经侵蚀了对历史事实的共同意识。我们生活在一个‘另类事实’和‘假新闻’的环境里。”周锡瑞呼吁,尽管过去的某些方面会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历史学求真的本质使命,必须继续寻求对过去最完整、最准确、最可验证的描述,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前进。

叶嘉莹

1924年出生于北京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专家、诗人。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台湾大学专任教授,淡江大学与辅仁大学兼任教授。1969年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自1979年始,叶嘉莹每年回中国教书,曾先后应邀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40余所国内大专院校义务教授中国古典诗词,至今已有40年之久。2016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设“迦陵基金”,已完成前期捐款近3600万元人民币,志在全球推广中华诗教。去年,陈传兴还导演了以叶嘉莹传奇人生为主题的记录电影《掬水月在手》。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