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科技产业园里的创新同心圆

第一财经 2021-10-19 20:25:58 听新闻

作者:杨丽莎    责编:胥会云

本文仅以上海地区各具特色的科技产业园发展实践为样本,揭示和分析这一现象的演绎路径。

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显示,在调查涉及的全球132个经济体中,中国排名第12位,较2020年提升两位,取得了九连升的佳绩。中国也是榜单前30名中唯一的发展中经济体。

在城市创新集群排名中,有20个中国城市集群进入百强行列,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稳居10强,这充分彰显了中国10年来矢志推进“双创”战略,有效激活社会各类资源要素所取得的成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首选策略。

回望中国科技创新的实践历程,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在一段时间里,当创新要素持续在某一区域大量汇聚,势必会带来虹吸效应,凭借这一效应的作用,产业的集聚事半功倍;在此过程中,创新要素资源的向心聚集、匹配融合、离散扩张具有同位牵引极,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分布态势。作为承载科技创新孵化和技术革新转化的重要载体,各类科技产业园当之无愧是双创事业的主要示范区。本文仅以上海地区各具特色的科技产业园发展实践为样本,揭示和分析这一现象的演绎路径。

路径一:大学主导,以内循环促外循环

“500亿元”和“52.8%”,这是属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两个耀眼的数字。这片以同济大学为圆心,地幅不足3平方公里的合围区域,集聚着392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杨浦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2.8%。放眼望去,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居民社区在这里互荣共生,科研与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年产值近500亿元,以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咨询等同济大学优势学科为核心的高端知识经济集群,构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创新生态圈。

在这一创新生态圈中,同济大学扮演着科技知识更新和创新构想策源的角色,把硬核技术作为主要竞争力,充分发挥大学的公益属性,建构创业学院-创业谷-孵化器-科技园-技术转移公司全链条、全要素的科技创新孵化服务体系,吸引了一批数量可观的上下游企业。这些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不一,体量规模各有差异,分布在同一创新圈中,这种细微的差异,在上海双创活动中被视为是一种积极的特征属性。一般情况下,在创新创业的探索中,把握和控制差异性,以此寻找新要素、新业态的聚合点,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行动逻辑。这是因为,在创新产业的集群中,单个企业存在的“小差异”属性,是不同创新主体之间进行资源协调和新维度嵌入的发力点。正是在这种行动逻辑下,近年来,许多创新要素资源在空间上实现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内循环,营造了本区域大中小企业融通协作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

伴随双创事业时空的转换,环同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创新溢出,创新产业集群对寻求在更广阔场域的能量释放有了新的需求。恰逢其时,同济大学审时度势地聚焦本地区科创先导产业,主动把一批新特优专的创新要素资源,多维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链中,对科创孵化载体的运营进行了精益化的整合运作,同济大学科技园的四大分园由此应运而生。

时至今日,大学本部所在的杨浦分园,已形成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领域上下游企业创新生态圈。位于近郊的嘉定分园,紧盯中国汽车产业先导发展区的特色定位,着力发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专业优势,在园区内大力孵育汽车工业领域、轨道交通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毗邻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的虹口园区,专注于环保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孵化,让绿色经济在区域发展中充分释能。契合上海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目标的普陀园区,依靠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的科研实力,推进生物医药、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的孵育。

从宏观层面上看,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释放的创新能级,早已突破了时空的束缚,成为都会城市场景下,前沿知识、专业人才、产业集群与城市社区良性共济互助的一种发展范式。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反复证明,面对一哄而起的科创热点,保持“若即若离”的战略定力,可能是一种更易于成功的健康心态,唯有在立足自身禀赋优势的基点上,守住那些伸手可及、可用的创新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可保证创新的持续高质量赋能,避免昙花一现式的成功。

路径二:政策引导,以产业特色建立差别优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提出后,各地区纷纷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市场的创新活力被充分激发,各类型创新主体竞相涌入双创赛道,一度呈现出敲响锣鼓忙开张的无序扩张之势。怎样因势利导地扭转这种混沌的局面?答案就是扶优汰劣,转型重塑。

在专项政策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双轨调整的合力作用下,上海的双创事业已率先进入优化升级的重塑再造时期,专业拓展精细化、产业集群一体化、跨界组合特色化,正成为这一时期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发展的主题词。为夯实上海建设全球创新卓越城市的重要基础,统筹优化区域内产业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实现与创新创业要素资源的精准匹配,最大化释放创新效能,上海根据全市既有的产业发展现状,对创新资源的分布进行了系统化的整合,在筛选处理海量行业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对市辖各行政区的先导产业展开了前瞻战略性部署,确定16个区、67个重点区域的行业整体布局,从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层面上,标定优选方位,引导创新创业企业和团队参与常态化的良性竞争,规避同质化的扎堆竞争对双创资源的过度消耗。

一个鲜明的例证在上海青浦区。作为大国重器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典范。在青浦,有国内技术综合竞争实力最强、产业链最为完整、公共支撑服务平台最为完善的“北斗第一园”。公开数据显示,园区累计集聚了近200家产业上下游企业,涵盖天线、芯片、板卡、算法、软件地图等细分领域,年产值接近40亿元,产业集聚式发展的生态群日臻成熟。北斗导航产业正是青浦区所确立的主导发展产业之一,该区制定了北斗导航产业扶持专项、租税联动等配套政策。受惠于最新产业政策的全维度赋能,目前,青浦区已成为上海北斗导航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也是全中国最具领先影响力的北斗导航产业区。

上海青浦毗邻富庶的江浙两省,地理位置可谓左右逢源。作为未来优势型产业,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扮演着区域内科创增长极的重要角色。在空间区位要素、产业政策导向和技术排他性优势的合力作用下,青浦区的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正通过不断拓宽产业创新要素的辐射能级的半径,主动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例如,青浦拥有国内最大的亚毫米级低速无人系统定位导航测试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可满足无人机、地面机器人等低速智能无人系统的导航、感知、控制性能等精确测量和专业技术评估,仅辅助导航一项,在该实验区即可完成视觉、雷达、激光、惯导等多项测试,可以优先满足区域内相关企业的研发测试需求,是助力区域科技创新能级提升的一个超优质资源平台。

剑桥大学沃尔森学院教授级终身成员、共生态经济研究院特聘院长綦晓光和苏京春博士在新著《共创态》一书中指出:在共生关系之下,价值创造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共创态”视野中,人们开始关注到资源在广泛互联中自身价值与该自身价值所构成的价值系统的存在。而有关上述两种创新发展路径的阐述,正是近年来上海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互融共生发展实况的准确提炼和鲜活写照。此外,赢得业界普遍赞许的是,由科技创新实践衍生出的非显性社会价值(创新亚文化、崇尚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等),已成为上海当代城市价值理念内涵延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有理由预期,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引领下,上海创新创业事业的丰富实践,必将会为“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醒目的新路向。

(作者系共生态经济研究院创新发展研究所战略与创新研究中心特邀助理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