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面恢复与增长面临压力之际,如何激发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广大市场主体活力,可以说是当前十分迫切的问题。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市场监管总局考察,并主持召开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工作座谈会指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市场主体,市场化改革成果很重要的是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李克强同时提到,从地方和行业看,市场主体越多越活跃,那里的经济就发展好。要促进更多市场主体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市场主体突破1.5亿户,承载7亿多人就业,其中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带动近3亿人就业,足见其重要性。不过,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直接冲击到广大市场主体,尤其是抗风险能力较弱且处在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诸多困难亟待缓解之策。
从今年以来冲击最明显的方面看,无疑是年内涨幅较大的大宗商品带动原材料大幅上涨。大宗商品一般都作为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原材料的上涨让中下游企业成本飙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下游行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已经由今年1~2月的68%、143%和300%分别降至10%、2%和25%。照此速度,部分下游行业企业有可能将很快出现亏损。而且,下游企业经营压力大并不能随便转移到终端消费品上,这从今年以来连续扩大的PPI与CPI剪刀差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中下游企业聚集了大量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经营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可能产生的冲击不容小觑。从导致上游原材料大幅上涨的原因来看,部分资源上涨的主因是限产,有必要根据经济情势的发展优化相关政策。正如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时所言,供给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必须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与此同时,要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并适时加码,实实在在帮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当前,不少企业面临资金紧张、成本上升、需求萎缩等重重压力,应该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发展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企业发展降压减负。并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市场,为企业发展开辟空间。
以企业融资问题为例,在系列帮扶政策下,数据显示,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4%,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5.5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了4092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同比增长30.8%。李克强在此次座谈会亦提到,将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
另一个重点是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包括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破除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不合理限制,最近开始实施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就是这一目的;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好民法典和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健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优质公共服务让企业家不断增强信心,实现更大发展。
应该说,面对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和疫情持续带来的冲击,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既关系到广大企业的生存发展,也涉及民众的就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前提,需尽快出台和推进全方位的应对之策。
《意见》将公平放在民生政策的首位,强调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提出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等政策举措。
不必再执着于争论 “投资还是消费主导增长”,这场争论或许没有完美答案,但它至少提醒我们:在复杂的经济现实面前,保持谦卑与反思,远比任何理论教条都重要。
如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哪些人将会纳入社保覆盖范围?如何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如何推进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怎样让更多孩子“上好学”?
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健全参保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转移接续机制,稳妥有序提高城镇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比例。
蓝佛安指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近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