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葛均波:中国医疗器械创新路径渐清晰 创新机制正在完善

第一财经 2021-11-08 20:55:01

作者:钱童心    责编:宁佳彦

葛均波强调,对于创新企业和创新者而言,应该有相关政策保护他们的利益,来激励企业和创新者。“如果他们得不到任何利益或者激励,就不可能有创新。”

医疗器械创新作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发展的领域,备受产业界和资本市场的关注。从植入人体的心脏支架和瓣膜,到帮助医生完成介入手术的医疗机器人, 科学与技术的深入融合加速了医疗器械的发展,也进一步满足了过去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让更多患者受益。

在11月7日的一场由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联合CCI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和长三角生命科技产业联盟举办的峰会上,两院院士、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以及一线投资机构投资人共同探讨如何打通医疗器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速中国医疗器械的创新。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经过了这些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摸透了中国医疗创新路径的各个环节,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把我们CCI创新俱乐部的产品,由创新中心孵化后再推向市场,创新中心不是生产医疗器械,而是把医疗器械孵化后转让给市场,所以我们建立这样一个机制,使得每个环节都有明确分工。”

葛均波同时还担任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在推动中国心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创新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不少的瓶颈,比如中国国产化的医疗器械基本是由一些跨国大企业的工程师回国创业消化、吸收和引进的,往往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仿制品”,很少有原创的技术。

如何推动中国原创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葛均波认为,可以参考国际医学的发展历史。“在国际上,大多数的治疗手段基本上是出自于临床医生,他们在发现问题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然后由企业协助把产品推向市场,所以我们发起了医生创新俱乐部,号召医生从医疗器械研发的源头就参与进来。”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对于医疗器械创新而言,在基础研究中找到好的生物材料非常关键。在东方医疗器械创新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丁文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研究认为,镁是植入人体最为安全的材料之一,中国拥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现在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把资源和技术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出好的医疗器械产品。”

丁文江表示,从材料的研发到最终研制成下游的产品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全球头部企业之所以能够拥有行业话语权,是因为在技术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形成了标准;而中国距离形成自己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认为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提供了一个平台,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让产业链的参与者汇聚起来进行思想的碰撞,如果能持续下去,那么一定能推动中国医疗器械的创新。”丁文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葛均波强调,对于创新企业和创新者而言,应该有相关政策保护他们的利益,来激励企业和创新者。“如果他们得不到任何利益或者激励,就不可能有创新。”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认为,资本的参与对于推动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个人认为做医疗投资,只要你投对了人,原则上来说应该是稳赚不赔的。”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在谈到国家近期的带量采购是否会影响资本对于创新的投入时,弘晖资本创始人CEO王晖表示:“当一些平庸的产品价格降下来时,那么就会倒逼企业把更多的钱放在创新,用创新的产品赢得更好的市场空间和价值。作为资本而言,比如必须面对现实,我们的态度就是调整自己,调整我们的操作能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