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公布了今年10月份财政收支情况,经济增速放缓和高基数效应致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当月同比负增长,主体税种收入增速多数转负;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聚焦保民生和结构调整。
财政收入增速降幅收窄,但税收收入增速开始转负。10月全国实现公共财政收入1.75万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分别为1.58万和0.17万亿元,当月同比分别增长-0.14%、-2.24%和24.72%。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增速下降主要是经济增速放缓和高基数效应所致。
主体税种中,仅个人所得税保持正增长。增值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增速全部转负,分别录得-2.49%、-7.02%和-5.82%,三者分别较前值下降5.62、26.09和27.98个百分点,成为财政和税收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这固然与前期高基数、限电限产和疫情反复等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PPI持续高位运行导致企业利润不断向上游产业转移,从而导致工业增加值和经济增速回落,增值税税基受到了一定程度侵蚀,而持续保持高增长的资源税也印证这一判断。个人所得税继续保持高增长,增速达到16.89%,较前值增长6.69个百分点。
其他税种中,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以及外贸企业出口退税保持较高增速,显示进出口依然维持较高的双向景气度。房地产严监管下,契税和土地增值税增速继续维持负增长。契税增速降幅进一步扩大显示房地产交易进一步降温。汽车销售情况连月不景气导致车辆购置税增速持续大幅负增长。印花税高速增长则源于国内股市维持较高成交数量。
今年1-10月,财政收入已完成全年预算的91.84%,进度显著快于往年。尽管税收收入增速可能会在剩余月份继续放缓,但今年全年财政收入仍将超出年初预算3-5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聚焦保民生和结构调整。10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47万亿元,同比增长2.90%。结构上看,科学技术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和节能环保增速居前,分别为43.75%、20.51%和9.27%。农林水利、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降幅居前,交通运输支出增速降幅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广义基建支出增速后续回升的概率不高,政府通过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可能性较低。主因有二,一是PPI高企和基础设施饱和限制了政府投资的空间;二是政府对经济结构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保持足够的定力。另外,债务付息支出数额为937亿元。
尽管三季度以来财政支出端持续发力,但今年1-10月,财政支出仅完成全年预算的77.55%,依然低于以往正常年份超过4个百分点。年内按计划完成财政预算支出的可能性已经很低。除上半年经济高增长和通胀升温导致继续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降低外,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创新发展和“双碳”目标落实也是今年财政支出进度偏慢的重要原因。目前,累计财政收支差额为-1.24万亿元,距离全年预算安排的-5.25万亿元仍有较大空间。
受限于近期房地产相关政策收紧,地方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和增速均出现下降。土地供给价格保持增长缩小了政府性基金收入降幅,政府性基金支出继续保持负增长,政府性基金账户赤字明显小于往年同期水平。
经济增速放缓、PPI高位运行和利润向上游产业转移对后续财政政策产生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制约了传统的通过拉动基建投资刺激内需的政策空间;二是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保收入和保就业应当作为积极财政政策跨周期调节的主要落脚点。三是科技、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支出会相应增加。因此,在支出端,社会保障及就业、卫生健康和教育等方面支出有望增加,为后续经济复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也将成为财政支出的重点。疫情后的减税降费政策有望延续,推动保市场主体、保收入和保就业的政策目标顺利实现。
(作者为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