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策研究而言,行业景气度为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进入或退出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对投资而言则是重要的策略构建输入参数。
PMI回升幅度超预期主要源自宏观调控政策推动复工复产,稳定产业链和保障供应链工作有序推进。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和政策全面发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有望进一步反弹。但仍需进一步判断新订单指标改善是来自于需求回升,还是前期生产受限积累。从新订单改善程度来看,受益于复工复产、政策推动和供应链疏通,内部需求反弹幅度明显更高。
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价格数据:CPI同比上涨2.1%,前值1.5%,环比上涨0.4%;PPI同比上涨8.0%,前值8.3%,环比上涨0.6%;PPIRM同比上涨10.8%,前值10.7%,环比上涨1.3%。疫情致部分城市供应链受阻是CPI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较前值上升0.8个百分点。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较前值下降7.8个百分点;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
央行发布的3月和一季度金融数据中显示,3月新增社融4.65万亿元,社融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6%,较前值上升0.4个百分点。
在3月调息窗口,央行选择按兵不动,没有再次下调MLF利率和LPR。实际上,市场的降息预期在3月新增社融和信贷数据出来后就开始明显上升,并在金融委会议,当局强调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以后到达高点。
经济稳增长见效,财政收入增速大幅转正。1-2月财政收入数据大幅增长的首要原因在于同期经济表现良好,尤其是生产端数据超预期。财政发力,基建相关支出增速回升明显。
2月新增社融1.1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0.53万亿元,社融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2%,较前值下降0.3个百分点。
坚持房住不炒,合理安排基建规模,避免出现信贷挤出效应。
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较前值上升0.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6%,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财产性税收对于提高直接税比重和增强税收再分配功效至关重要。
2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价格数据:CPI同比上涨0.9%,前值1.5%,环比上涨0.4%;PPI同比上涨9.1%,前值10.3%,环比下降0.2%;PPIRM同比上涨12.1%,环比下降0.4%。
12月,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整体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等指标均止跌回升,但成本维持高位制约了利润增速反弹。产量增速加快,价格保持高增速,成本制约工业企业盈利增速。
货币当局就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宏观杠杆率和人民币汇率等广受关注的问题发表了重要观点。
财政部公布了今年10月份财政收支情况,经济增速放缓和高基数效应致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当月同比负增长,主体税种收入增速多数转负;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聚焦保民生和结构调整。
潜在产出增速和产出缺口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判断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进而为宏观调控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潜在产出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全要素生产率、实物资本产能利用率和劳动就业率的周期性下滑。
宜信财富首席宏观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关注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