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市场展望
经济方面,11月公布了一系列经济数据:10月PMI重回枯荣线上方,回到扩张区间,供需方面均有回暖。10月工业企业利润稳中有升,消费品制造业需求回暖,高技术制造业持续保持高景气。10月新增社融超预期的为1.59万亿,同比多增1970亿元,社零同比增速为4.9%。整体来看,当前经济在“双限”纠偏之下,生产活动有所修复,此外,外需回暖也拉动需求端回暖,使得供需方面均有改善。对于市场关注的通胀方面,我们看到原材料价格出现见顶回落,在“保供”之下,中下游企业成本端的压力有望得到逐步缓解,当下部分经济数据有所回暖但下行压力确实仍存。
政策方面,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形势研判定调,未来货币政策面临“两难”,寻求在“稳增长”与“通胀压力可控”之间平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之下,我们预计下一阶段政策灵活性有望提升,在“以我为主”的总基调之下,货币政策有望转向边际宽松,但仍以结构性发力为主。
业绩+资金层面来看,目前A股年报业绩预喜率达82%。在业绩增速方面,增速较快的行业包括医药生物、电子、轻工制造和电气设备,高景气仍然占优。资金面A股交投持续回暖,跨年行情有望徐徐展开。我们通过复盘发现陆股通历来有“翘尾行情”,四季度至次年初往往是陆股通的配置大月。通过回溯历史来看,2017/2018/2019/2020年(头年11月至次年1月)净流入占总净流入额(滚动12个月)的比例分别为25.0%、38.7%、52.2%、73.7%,中位数水平为45.42%。“聪明钱”的大幅流入有助于提升市场活跃度与风险偏好,北上资金近期偏爱电气设备、电子等成长板块,此外成本缓解与提价潮开启的消费品种也净流入居前。
市场层面,近日在变异病毒影响之下,外围股市相继下行,大宗商品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我国“快速清零”防疫控制方式有利于保持较好的状态,对国内经济与政策影响较小。从历史经验来看,A股走势独立性相对较强,成长与部分消费是近期市场的主线不改,如果变异病毒影响超预期可能带来海外货币政策收紧节奏的放缓,此外我国供应链优势将再次凸显。我们认为部分经济数据有所回暖叠加政策面保持宽松预期以及业绩层面、资金层面的支撑,预计12月跨年行情仍有望徐徐展开,建议关注双主线结构性投资机会:
1)坚守高景气高成长板块的配置机会。长期来看,未来政策方向继续着重培养、扶持一批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高端制造企业的趋势较为清晰。受益于长期政策支持+景气高位+流动性边际宽松,建议继续关注以新能源、半导体为代表的高景气高端制造方向的投资机会。
2)着重挖掘优质低位品种,尤其是大消费板块的低吸机会。受制于经济下行压力渐显以及疫后消费意愿疲软带来的需求端下滑,致使上游成本端的压力到中下游的传导路径并不顺畅。随着消费板块提价潮开启,后市定价权强、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龙头公司成本端压力逐步得到缓解后,中长期有望享受原材料价格回落+盈利弹性修复的红利,2022年,消费品龙头公司有望迎来估值与盈利的戴维斯双击,建议关注alpha属性的优质大消费龙头公司。
风险提示: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外部环境超预期走弱。
(作者为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
3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194.0万辆,同比增长14.4%,环比增长40.2%;今年以来乘用车累计零售达512.7万辆,同比增长6.0%。
第一财经《市场零距离》节目与中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驰就A股市场现状、板块投资机遇及出口企业挑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周大V观点聚焦国内外宏观经济变量与市场行情的独立性。 宏观层面,大V提示需警惕美国降息节奏对国内货币政策与汇率市场的传导效应,可以预留政策缓冲空间。市场策略方面,大V指出A股市场已形成独立行情逻辑,建议关注内需主导的消费、基建板块。在消费领域,部分大V认为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已缓解居民资产负债表压力。另有大V预判,消费有望从顺周期变量转变为逆周期变量,白酒、医美等板块处在低估值区间。
今年上会的IPO企业都通过审核,接连有“钉子户”获得IPO批文,监管频提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发行上市。
房地产市场近期出现积极变化,一线城市成交量和房价率先止跌企稳,但市场结构分化明显,三四线城市库存和销售仍面临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