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在下午5:30开始,晚宴持续两小时,然后开车回家。”知名教授费利西娅在学术界声名显赫,她在日程表上写下了自己的日程安排,安排得还算得当。
晚上7:00,费利西娅准时结束会议。她耸耸肩,只完成了第一项议程。有些糟糕。
这已是第五次会议。费利西娅领导的团队大约有20人,所有人都对企业发展抱有极大的热情。策划小组连续几周在每周二晚上碰头,因为这个时间对大家都合适。费利西娅非常聪明,也很亲切,一点儿都不专制。但是,她并不知道该如何组织好一支团队。
六七周之后,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会议显然不会有什么进展。9周之后,费利西娅来了灵感。她在和几个人一起喝咖啡时轻易地做出了一个计划。
这个计划采用了会议上所提到的大部分建议。虽然还有一些保留,但没人再发表更多看法了。大家对这个计划表示一致同意。
事实上,大家原本其实没必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合作是组织智能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愚钝的合作很常见:有时,在策划一个交换项目时,它会采取混乱的形式;有时,它反映的是某个人的主导影响力,而没有真正地涉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有时,它所涉及的人很容易达成共识,而不提出任何批判像上面的案例一样。
合作的“黑暗面”也应有一个称呼,姑且称之为“假合作”。假合作的目标是合作,但实际结果则是没有真正集中利用参与者的思想,所有人都不知所云,毫无进展。
假合作的三种类型:合作性对话中反复出现的三种病态原型——布朗运动、螺旋下降、小集团思维。
布朗运动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通过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颗粒时发现,花粉在水中随机运动,而没有明确的缘由。后来,科学家给出了解释:不断运动的水分子随机地与花粉颗粒及其他小的粒子发生碰撞,将它们推向不同的方向。布朗观察到了分子间的这种台球游戏。后来,这一现象就以布朗的名字命名——布朗运动,即分子碰撞引起的粒子随机运动。
布朗运动的问题是缺少组织力量。参与者并非试图进行反向操作,他们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是对之前所讨论的内容进行的回应。
如果大家都在回应之前说过的内容,那么根本无益于达成真正的一致。通常,缺少某些东西会导致产生布朗运动的趋势。
那么,组织缺少的究竟是什么呢?
其中之一是缺少时间观念。大家都沉浸在对话中,自然会忘记时间。另一点是,在组织对话中,人们往往以话题为先,而不是成果。
围绕最终要达到的成果来组织议程,会给参与者提供更多的动力,且有助于防止会议跑偏。组织常常欠缺的还有一点,就是对对话的记忆。集体展示,如在活动挂图和白板上做记录或画图,或者投屏演示等,能够为小组提供一个良好的记忆环境,且有助于保持对话稳定。像时间观念、基于成果的议程以及集体展示等,这些很普通的组织工具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事实上,这些都很重要。
螺旋下降
形象地说,在布朗运动中,人们表现得总是跳来跳去,而在螺旋下降中,人们则像是被卡住了:小组讨论坠入一种对话黑洞之中,难以逃脱。
有几种情况会导致螺旋下降。比如,争论一旦开始就难以很快结束,哪怕跑题,而且还会经常将其他参与者也牵扯进来。对于不是特别有时效性的话题,如果有人提出一个观点,另一个人跟着评论,然后其他人都开始想就此说些什么,那么这个话题就会被推动下去。有时候,感觉有必要或者追求完美,也会导致螺旋下降。
比如就某一问题讨论到大家都很清楚个中细节的情况。实际上,这就是螺旋下降的表现。既然有小组测试,何必当下就必须确定每个细节呢?小组测试会提供更多的数据!
小集团思维
与布朗运动和螺旋下降相比,小集团思维会让人们过于草率地得出令人感到满意的结论。小集团思维是一种消极的互动原型,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欧文·贾尼斯提出的,它指的是人们的想法过于类似。
导致小集团思维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想保持和平的状态,以及想与不希望有异议的老板搞好关系等。然而,贾尼斯警告我们,当统一的重要性超过一切时,小集团思维是可以自我调适的。而且除了小集团思维,整个小组也免不了会由于其他原因而做出不好的决定。
中国贸促会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搭建更多合作对接平台,推动更多外资企业投资广东,共享大湾区发展机遇。
中国石化将充分发挥自身在能源供应、网络布局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宁德时代共同探索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携手打造全国性综合能源基础设施。
一场自救和“捡漏”。
宝马集团宣布与阿里巴巴集团在中国达成AI领域战略合作,双方在AI大语言模型和智能语音交互等前沿领域开展联合研发,提供最贴近中国用户需求的前瞻性解决方案。阿里通义大模型将应用于中国市场的宝马新世代系列车型。
中方高度重视中日韩合作,对合作前景抱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