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体现为成本优势,但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贸易摩擦成为常态,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难以为继。
疫情爆发后,全球供应链的变化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12月8日,德勤研究总监屈倩如在接受第一财经等采访时表示,疫情增加了供应风险,包括供应链中断问题。
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布局发生了变化。”跨国企业现在正重新思考供应链的整体布局和长期规划。很多企业对战略性行业进行供应链的本土化布局,即出于安全考虑,构建本土产业链;对于非战略性的行业或者产品,更倾向于实行多元化战略,但也会避免过度集中。”屈倩如表示。
一方面,中国在此次疫情中向全球展示了供应链的韧性,对全球的供应链起到稳定作用;另一方面,复杂的外界环境变化也带来更大挑战。
随着供应链布局变化,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倒逼,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屈倩如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对企业而言越来越重要。“创新已经不是可有可无或锦上添花的事情。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创新。”
德勤当天发布的《2021中国制造业创新调查报告》中提到,要想保持或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业必须在创新上发力。
德勤中国工业产品与建筑行业主管合伙人董伟龙表示,创新来自方方面面,不仅体现在产品、服务、技术领域,也可以体现在商业模式、企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层面。各类创新活动侧重不同又互为辅助,“如产品和服务创新往往需要技术创新支持,创新活动的效果和持续性与管理创新息息相关。”
上述报告主要围绕产品和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绿色创新五个领域展开。调研显示,目前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以提升竞争力和建立支持创新的组织文化为最大动力,而提升利润和投资回报并非关注重点。
尽管各界热烈讨论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但真正开展相关创新活动的企业却占比最少(8%),企业仍以产品服务创新(32%)、技术创新(31%)为主,管理创新(19%)和绿色创新(9%)也相对滞后。
屈倩如称,在商业模式、企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方面都有创新的机会,这些也会加速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的管理效能低于美国,这也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如果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对企业增加国际竞争力也大有益处。”
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位于58.0%及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我国已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
中国智能家电制造商凭借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和独特的设计创新,正持续赢得海外市场青睐。
3月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8%,连续6个月运行在54%左右的较好水平。
3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4%,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