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超越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激进上调2025年电池产能目标

第一财经 2021-12-09 19:02:52

作者:武子晔    责编:李溯婉

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动力电池扩产提速。当前,动力电池领域竞争激烈,而宁德时代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动力电池扩产提速。

12月8日,蜂巢能源在第二届电池日上宣布将原定320GWh的2025年全球产能规划目标提升至600GWh。这不是蜂巢能源首次上调目标。此前,蜂巢能源曾将2025年产能目标由200GWh上调至320GWh。

当前,动力电池领域产能不足,仍存在较大缺口,这是蜂巢能源上调产能目标的重要原因。除了蜂巢能源外,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在扩产,国轩高科在半年报中表示努力实现2025年产能规模达到300GWh,中航锂电则计划到2025年产能达500GWh。中信证券研报指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将对动力电池需求量产生直接拉动。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达289GWh,同比增长111%,预计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增长至1380GWh。山西证券近日发布的一份研报则显示,未来5年内,随着全球车企对动力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2021年前三季度,整个车用动力电池行业前十名的企业占据了93.6%的市场份额,市场高度集中。几家头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但是排在前十之后的大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10%甚至更低, 很多中小型企业正逐渐被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蜂巢能源这一规划产能与宁德时代的目标接近。根据山西证券披露的数据,宁德时代规划到2025年产能达592GWh。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10月份全球动力电池装机容量排名前10 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了6个席位,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和亿纬锂能。其中,蜂巢能源前10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达2.1GWh,同比暴增890.2%,成为前十中增速最快的企业。不过,宁德时代仍然稳居第一,市场份额占据了31.2%,蜂巢能源则占据了1%的市场份额。

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中国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主要是宁德时代贡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同时,蜂巢能源、亿纬锂能等这类新晋的动力电池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这些电池企业与宁德时代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此外,头部电池企业的集中度仍然较高,10月全球排名前五的电池企业市场份额就占据了77.8%。也就是说,蜂巢能源等电池企业想要超过宁德时代并不容易。尤其从国内市场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占据了50.8%的市场份额,远超其他国内动力电池企业。

对于这一目标,蜂巢能源总裁杨红新表示,按行业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交通领域的电动化及电力领域储能对锂电池的总需求量将超过1.8TWh,蜂巢能源的目标是要占据全球25%的市场份额。按照75%产能利用率来计算,要挑战600GWh的全球产能目标。“部分电池工厂在2025年才能建成,需要产能爬坡的过程,预计2026年有效产出将接近600GWh,目前蜂巢能源收到的2025年乘用车订单已经接近400GWh。”杨红新表示,达到产能目标需要超过2000亿元的投资和8万人的团队支持,蜂巢能源将在近期完成B+轮融资,其在今年7月已经完成了B轮102.8亿元的融资。

过去几年,动力电池企业市场份额主要由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类头部电池企业占据,尤其是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初期,曾涌现了一大批电池企业,但在过去数年间市场已经进行过调整。今年以来,虽然电池装机量不断上涨,但在动力电池领域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一直存在。蜂巢能源、国轩高科这类电池企业通过在技术领域的创新抓住了发展机遇开始加速扩产,从而站住了脚跟。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认为,除了宁德时代外,未来动力电池的发展肯定会出现一些比较有竞争力的企业,车企也会不断地去培养二级、三级供应商。

而从今年的扩产势头来看,国内装机量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基本都公布多个百亿级投资。“从市场发展来看, ‘电池荒’下高端产能需求不足仍在持续,而动力电池巨头的扩张也将加速推进低端产能电池企业出局。”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扩产到后期形成产能需要几年时间,而经过上一轮行业深度洗牌,企业在本轮投资布局中,多数企业是比较理性的,根据市场需求分阶段实施,可大大降低产能过剩概率。

目前,动力电池领域竞争激烈,宁德时代在今年7月份发布了钠离子电池,蜂巢能源未来将重点布局全新产品系列短刀电池,比亚迪此前则发布了刀片电池。除了国内电池企业外,日韩电池企业也开始在国内市场发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