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 3.8%、前值 3.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5.2%、前值 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 3.9%、前值 4.9%。
工业生产回升,并非指向经济见底,总量经济最差的阶段可能还没有看到
工业生产小幅回升,主要缘于限电限产干扰减弱和能源供应的增长,制造业生产总体偏弱。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3.8%、略高于市场预期的3.7%,两年复合5.4%、高于上月的5.2%,连续2个月小幅回升。其中,采矿业和电热燃的工业增加值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4.1%和8.2%,均较限电限产加强前的8月,提升超2个百分点,而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两年复合增速为5.3%、仍低于8月的5.7%。
内需分化、外需韧性下,需求收缩对经济拖累最大的阶段可能还没有出现。需求端来看,11月呈现消费弱、投资分化、出口强的特点,其中,疫情反复下,餐饮收入两年复合下降1.7%,拖累社零回落;制造业投资支持下,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复合当月增速回升0.2个百分点至3.6%,而地产和基建投资均回落。地产调控微调下,房企报表和居民行为修复尚需时日,地产投资和销售仍在惯性下滑中。
结构亮点突出、中游制造表现“亮眼”,问题也很突出、结构性就业压力较大
无论生产还是投资端,中游制造业表现均较为“亮眼”,尤其是计算机通信等行业。生产端,11月分行业工业生产两年复合增速,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等行业回升明显,或与限电限产干扰消退、出口拉动等有关,下游农副食品维持高位;而上游金属制品、有色冶炼、非金属制品、化学原料等明显回落。投资端,医药制造、计算机通信、运输设备、专用设备等均保持较高投资增长。
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承压下,结构性就业问题突出,就业压力上升的潜在风险或不容忽视。疫情反复等,对微观个体的“伤害”程度,远大于总量指标的回落。部分服务业、中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困境,真实的就业压力可能比失业率反映的要大,3季度领取失业保险人数居高不下;结构性就业问题凸显,11月16-24岁就业人员调查失业率14.3%、创同期新高,3季度农民工外出务工同比降幅扩大。
稳字当头下,政策托底加码正在蓄力中,主要抓手或由传统引擎转向新动能
结构性问题突出、有效需求不足下,政策托底更加注重精准有效,加大“三保”投入、稳定社会大局的同时,加快经济“动能切换”。地产、基建等传统引擎作为稳增长工具的作用弱化,主要抓手或出现在以下链条:1、“十四五”期间基建重大项目的加快推进或提前启动;2、“双循环”背景下,补链强链相关产业突围项目;3、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促消费”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消费升级。
风险提示:
全球和国内疫情反复、债务风险暴露。
(作家为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
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变数仍多,多重风险交织叠加,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巩固。
半导体存储盘产量增长18.4%,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增长10.8%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4%,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15%。
从环比看,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44%。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
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6.4%,制造业增长3.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