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财政部公布了前11月全国财政收支数据。
从收入端来看,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1252亿元,同比增长12.8%。总体来看,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体现经济稳步复苏。
根据今年中央预算,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197650亿元,而前11个月就已经完成这一目标额的96.8%,今年完成预算收入目标毫无悬念,而且财政还会存在一定的超收。
当然,今年财政收入较高增长,与去年疫情冲击下同期基数较低有影响。如果不考虑低基数影响,与2019年同期数据相比,今年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为6.9%,符合近些年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区间。
单独看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滑11.2%,这一降幅较10月(-0.1%)有明显扩大。
导致财政收入11月份财政收入明显下滑,与1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等指标涨幅回落有关,更有近期针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缓税费带来的减收影响。
比如,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8日,全国累计办理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税费783.3亿元。截至12月2日,全国煤电、供热企业已累计办理“减、退、缓”税215.7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超过八成。从税收收入看,1-11月累计,全国税收收入164490亿元,同比增长14%,比2019年同期增长9.9%。税收收入增长强劲,反映了经济运行平稳。
从具体税种来看,第一大税种国内增值税依然保持着两位数增速,这跟工业生产增长,特别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高位运行有关。前期PPI上涨带动增值税收入快速上涨,不过近几个月随着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国内增值税增幅逐步放缓,再加上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等因素影响,11月份当月下降8.3%。
第二大税种企业所得税也保持两位数增速,这主要受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利润保持较快增长影响。工薪收入稳步增长等带动前11个月个税收入保持20.3%增速。股市成交活跃,前11个月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增长43.2%。
财政收入除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还有政府性基金收入,其中九成来自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
财政部数据显示,前11个月,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7625亿元,同比增长3.8%。地方土地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对地方财政造成一定冲击。
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受今年严格的楼市调控和房企资金紧张购地意愿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半年以来地方土地收入开始下滑。由于土地出让收入有一定滞后性,估计明年土地形势更加严峻,全年收入预计将下滑。
从支出端来看,财政支出有所提速,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稳经济。
财政部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3924亿元,同比增长2.9%,这较前10个月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支出进度明显加快,当月同比增长8.5%。
从主要支出科目来看,前11个月民生类的支出保持较高增速,比如教育支出同比增长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4.9%,财政支出保民生特征明显。而基建类支出则出现下滑,这包括交通运输支出、农林水支出、城乡社区支出等。受此影响,今年前11个月基建投资增速低迷。
今年的财政支出进度要慢于前些年。不久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加快财政支出进度。
为了加快支出进度,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券稳投资效应,近期财政部已经提前下达了1.46万亿元新增专项债额度,要求各地明年一季度早发行、早使用。另外明年几万亿元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额度已提前下达至地方,不少资金为中央财政直达资金,将直达基层,加快支出进度以保民生。
今年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2%,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1.1%,有力支持经济平稳运行。
方案涵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国有“三资”管理等9大方面35项改革任务
2025年,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持续向财政传导,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
尽管今年前两个月财政收入出现下滑,但财政支出保持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稳经济
在财政收入总体低速增长预期之下,为了稳经济,今年政府债务收入出现明显增长,但全国债务风险依然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