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式的学习场景,即反思式学习的场所。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借助外部资源,比如书籍、在线信息服务等,但需要个人通过自我引导来独立完成知识的内化。如果营火是演讲陈述的场所,水源是展开对话的场所,那洞穴就是对知识进行认知建构的场所。此种认知建构理论由让·皮亚杰首次提出。
与维果茨基所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不同,皮亚杰认为,虽然知识的来源可能是演讲陈述或者交谈讨论,但对其进行认知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个人行为。
认知建构理论的要义在于,需要让学习者对其所习得的知识在观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验和反思,从而将知识内化吸收。
关于教学和学习,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中有两个关键点: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亲身经历、犯错以及寻找解决方案,对于信息的同化和消化过程至关重要。例如,如果将知识内容融入问题,再以寻求解答的方式呈现,这将与传统讲课模式中干巴巴的“摆事实”有本质区别。类似于深入交谈,即使不是绝对不可能,自我反思也很难限定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
学习应该是完整、真切的:当孩子们以各种方式与周围世界互动时,他们会进行认知建构。重点应该放在整体性学习上,而非对几项单独技能的训练。
吉姆·布雷泽尔曾说:“内容所处的背景才是重点,而非内容本身。”
如今,我们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海量信息,我们最不需要做的就是将更多的信息填入学习者的脑子里。我们真正应该教授的是,如何从这些信息中获取意义,从而转化成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在皮亚杰理论的模型中,学习全都是发生在场景之中的。正如诗人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在《十四行诗》中所写:
在这个非凡年代的黑暗时刻,
事实如同流星雨般急速落下,
跌成真伪难辨的一块块碎片。
我们终日绞尽脑汁仓皇思考,
可却没有织机将其编织成形。
这首诗于1939年发表,如果当时的信息量在诗人看来都能算大的话,那简直无法想象她会如何看待如今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量!但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将这些信息编织成智慧的话,那么皮亚杰理论的重要性就毋庸置疑了。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学习场景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戴维·索恩伯格认为,其中有4个重要层面:数据、信息、知识和理解。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将数据转化成理解,但这并非一个线性转化过程。
这张简图显示了从数据到理解之间的4个层面,以及各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数据绝不可能一条直线直通理解层面。你可能一开始会收集到一些原始数据,并通过数据了解到一些信息,而想要将这些信息变成知识的话,你可能会发现你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和信息。
如果想要将知识内化成理解,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达到理解的层面,你将会不定向地反复经历这4个层面。
若想要在某个层面建立起个人的理解,就需要个体花大量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而洞穴正是此类独立思考和研究的理想场所。
在很多教学场合,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学生仅仅是肤浅地知道某些信息,就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这些信息。例如,他们可能会知道勾股定理,但并不知道勾股定理为什么是真命题,也并不熟悉其推导过程。
更好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宗教和谐、社会和睦的生动气象。
对于DeepSeek的现象级热度,梁汝波如去年一般反思团队的反应速度问题。
美国里根国家机场称所有机场道路和航站楼均已开放,部分航班延误或取消,将于当日上午11时恢复航班运营。
之所以取名《失败》,李礼认为,回顾这十年历史,清政府的失败一个接一个。
我国医疗机构有多种类别,学习三明医改经验是学其改革创新的魄力、改革推动医改和大健康理念制度化的实质,而非简单照搬个别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