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探寻科创源动力,一直在路上

第一财经 2021-12-27 20:10:38

作者:余司羽    责编:郑嘉维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科创”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大热词,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我国今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到,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可以看到,科技创新是未来发展工作的关键。“十四五”规划还表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实际上,除了上述城市外,在布局科创方面,苏州、杭州、武汉等地也在积极行动。近日发布的《2021中国城市科创实力调研报告》显示,依据科研能力、上市转化能力、综合投入能力得分相加,位列前十的“科创领军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杭州、广州、天津、武汉、合肥和青岛。

这些“跑得快”的城市的科创动力从何而来?如何合理进行资源禀赋以推动当地科创发展?科创的“源动力”和创新成功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近日,第一财经与微众银行联合推出《科创源动力》专题视频节目,以城市为单位,通过深入走访当地科创企业、专家及城市管理者访谈,探寻城市发展背后科创崛起的“源动力”,试图总结这些城市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面向未来的思考。

欲了解更多《科创源动力》,请点击上图进入专题

本次专题视频节目主要选取了三个具有科创代表性的城市——深圳、武汉、苏州,旨在阐释不同发展模式下城市的科创活力。如今,三期节目已经收官,在走访中,我们发现,不管是哪座城市,推动科技创新,都离不开政策、人才、金融的支持。“科创力量”的诞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各个城市飞速发展成功的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就深圳而言,多位受访者认为,深圳“科创力量”之源,是这座年轻城市坚韧、勇于创新、拼搏的精神,是取长补短的姿态,市场经济活力的持续迸发结合政府“有形之手”塑造顶层制度设计之下的双向助推,更是各类金融资源的一路陪伴成长。

微众银行监事长万军说道:“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营造了友好的营商环境,鼓励创新、创造,国际上很多新的东西首先是通过深圳引进来,在深圳开始试验,再成长壮大,向全国推广;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圳的金融机构对创新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武汉,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科教资源全国领先,拥有92所高校、81名院士、130万在校大学生,每十个武汉人中就有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武汉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2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等数量均排名第一。

人才与科研资源是武汉科创发展的核心优势。光谷自贸区研究院院长陈波表示,武汉虽然是一座内陆城市,但却是国内高教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高校研发资源环绕光谷,为其提供了庞大的研究创新源,加上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赋能助力,更容易实现从技术到现实生产力的跨越。

中国商业文明研究发起人秦朔认为,与深圳、上海等城市不同,武汉的发展立足于“自”,它是内生型的一些资源,并促进这些资源的产业化。

苏州,以前是一个创新资源相对贫瘠的地区,除了有着比较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外,在科研机构、扶持政策、创新文化等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然而,近几年苏州由传统的制造业大市蝶变成为了创新之都,产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的苏州广林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梁献光对此有着深厚感触。他说道:“苏州在产业配套、供应链方面做得比较完善,可以说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而且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沃土。”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伟认为,苏州如今的成就与其长期在实体经济领域的坚守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当下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纳米应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都是诞生于传统的制造业基础之上。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提到,苏州在产业选择上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强调聚焦,挑选少数几个具备爆发力、高成长空间和上下游强带动性的朝阳产业,比如属于新材料领域的纳米技术,也是早早布局,因为苏州相对齐全的工业门类,因此存在巨大的科研成果转化场景,并形成产业生态,最终成为苏州科技创新产业中与生物医药并重的一大门类。

而在选对了方向后,还需要政策、资金等因素的多方合力。正是苏州地方政府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以及坚持长期主义的发展路径,苏州的持续投入最终才得以“修成正果”。

总结深圳、武汉和苏州的经验,我们发现,在推进科创企业成长、推动产业升级过程中,金融资源必不可少,可谓是粘合剂和催化剂。正是金融的助力,人才、政策才得以更好传导至企业身上。

通常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点,缺乏资金的支持,研发无法保障,科技成果就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局局长钟复平说道:“创业发展和产业发展,资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点亮资本创始人李翀也直言,在科技创新和企业融资过程中,痛点问题体现在,早期的中小企业质押的资产形式主要是知识产权和未上市股权,两者都涉及到估值和退出问题。这就非常考验一个地区的金融供给体系是否完整,生态是否健全。

但可喜的是,目前已有金融机构瞄准了这一领域,倾斜资源致力深耕,特别是互联网银行。苏州工业区元禾原点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总经理费建江表示,互联网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相对灵活性更高,可以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来帮助科创企业,如进一步推动贷投联动等,为企业提供多维度的金融服务。

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在这方面的打法颇具特色。该行长期关注初创型企业,自身优势,持续布局重点产业数字金融服务,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国家重点领域展开探索,通过支持链属企业来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早日练就了“杀手锏”,陪伴企业一同成长。

比如,微众银行的一大特色产品——微业贷科创贷款紧紧围绕科创型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针对其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侧重,通过与各地政府及机构平台的合作,促进金融资源和科创要素的深度融合,并构建全生命周期融资服务体系。

事实上,不仅仅是信贷支持,微众银行还通过探索数字化“贷”+“投”创新服务模式,切实拓宽了科创型中小微企业的资金补充渠道。微众银行企业金融副总经理袁伟佳表示,该模式主要是通过联合众多知名投资机构,打通科创型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等多个资金通道,帮助企业借助融资完成蜕变,亦协助投资机构更加高效地挖掘更具价值的科创项目,从而营造更良好的发展生态。

“用做生态的方式做金融”是对微众银行科创金融服务的最好诠释。依托于生态,将有更多的科创企业孕育而生。而流水争先,靠的正是绵绵不绝。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科创版图之中,一点一滴绘就发展蓝图。飞速成长之下,仍有许多经验和范例值得关注与总结,《科创源动力》将一直保持关注,见证一座座城市科创力量的诞生与涌动。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