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虎年,A股怎么走?

2022-02-09 17:16:36

作者:刘劲    责编:高雅

与2020年末相比,受访者整体下调对房地产的预期,本期约55.9%的受访者认为未来房价会上涨,比上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比2020年年末调查下降13.5个百分点。

对A股预期保守

机构较个人投资者明显乐观

在本次调查中,约60.2%的受访者认为A股会上涨,比上期下降0.8个百分点,比2020年年末调查下降7.3个百分点。

对A股预期回报率是-0.8%,只比上期上调0.1个百分点,比2020年年末调查下降2.6个百分点。

与2020年末相比,受访者整体下调对房地产的预期,本期约55.9%的受访者认为未来房价会上涨,比上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比2020年年末调查下降13.5个百分点。

对房价的预期回报率是1.4%,比上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比2020年年末调查下降2.2个百分点。

金融从业者和个人投资者对投资有着非常不同的判断,金融从业者明显较个人投资者乐观

对于A股在今后12个月的走势,52.8%的个人投资者认为会上涨,但金融从业者有83.5%;

对今后12个月A股回报率的预期,个人投资者是-3.2%,而金融从业者是6.6%;

对于今后12个月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走势,只有49.2%的个人投资者认为会上涨,但金融从业者有77%;

对今后12个月房价的回报率预期,个人投资者是0.8%,而金融从业者是3.5%。

通胀预期保持稳定

2021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通胀在欧美国家飙升:

截至2021年11月,美国CPI同比增长6.8%,欧元区同比增长4.9%,其中,德国增长6%,法国增长3.4%。

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和80年代初期美国储贷危机以来,CPI首次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虽然目前通胀是个全球性风险点,但我国的CPI不高,11月末的同比增速只有2.4%。PPI则由于具有全球联动性而发生13%的同比增幅。

本期受访者下调了对国内通胀的预期,本期认为会发生超过6%高通胀的意见占比为3.5%(个人投资者和金融业分别3.9%和2.2%),比上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个人投资者和金融业分别提高0.2和0.7个百分点)。

本期对物价的预期增长率为2.5%(个人投资者和金融业均为2.5%),与上期持平。

对长期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

受访者对市场的保守情绪来自于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担忧。

本期,受访者下调了对长期经济增速的预期,约58.9%的受访者认为未来GDP增速能够超过5%(个人投资者和金融业分别为56.6%和65.8%),比上期下降了3.8个百分点(个人投资者和金融业分别下降了4.1和3个百分点);

对GDP的预期增长率为5.4%(个人投资者和金融业分别为5.3%和5.5%),比上期下降0.2个百分点(个人投资者和金融业分别下降0.2和0.1个百分点)。

这些调查结果与政府对经济的整体判断相吻合。

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提出我国经济面临的三个严峻挑战——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

我们的数据在2021年第一季度就发现了预期转弱的现象,后面几个季度的发展更是持续了这一势头。

一个正常运作的资本市场对经济有很强的前瞻性。我们的调查发现投资人在2021年持续下调对未来的预期,为社会和政府提供了有用的经济数据。

资本市场面临七重压力

我们的分析发现资本市场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国际压力和国内政策调整等七个方面。

具体来说:

第一,新冠疫情。

受传播力更强的Omicron变种影响,全球疫情大幅飙升,欧盟、北美、拉美、大洋洲,这些地区Omicron占病例总数的份额已经接近70%,部分国家达到90%,Omicron已经成为世界主流病毒,而且已有疫苗并不能对感染Omicron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好消息是从重症率和死亡率来看,Omicron的毒性似乎比以往变种要低,同时已有疫苗对重症和死亡的保护保持了高位。

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Omicron很可能让欧美国家绝大部分人都对新冠产生某种意义上的免疫:或者是因为疫苗,或者是因为感染。

我国对疫情动态清零的策略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新冠感染率最低的主要国家,但同时这种政策也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尤其体现在交通、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业上。

Omicron的极高传染性无疑对这种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国际高通胀风险。

在供给端,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供应链。

截至2021年三季度,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投资活动仍低于疫情前水平;

大宗商品的生产和服务贸易额也没有完全恢复,只有商品贸易额已经基本达到疫情前规模,但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恢复较好,北美、欧盟、南美、非洲等地区仍低于2019年水平。

在需求端,为对抗疫情,欧美国家出台了极为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目前欧美的通胀水平回到了四十年来的高点,这给各国央行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可能提前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短期内总需求必然承压。

第三,审慎偏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在过去两年整个应对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和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中国都是以稳见长。

尤其在2021年,中国整体债务对GDP的比率基本没有变化。这在全球范围内是非常保守的做法。

2021年,欧美日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美日欧央行的资产规模已经远远超出金融危机时期,如果计算2019年末至2021年11月各国广义货币增量占GDP的比重,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都提高了20个百分点以上,日本和德国分别提高了18个和11个百分点,而我国只提高了7个百分点。

第四,房地产政策的调整。

2021年可谓近些年来对房地产调控最为严厉的一年。

本着“房住不炒”的原则,监管层在2020年8月推出了“三条红线”政策控制房地产公司的短期和长期杠杆率,同时对金融机构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紧缩的政策。

由于中国房地产业融资长期依赖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并且整体以较高杠杆运行,其中有些企业以高杠杆状态运行。

来势猛烈的收紧政策不仅让地产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直线下降,也同时让地产行业突然陷入流动性危机,其中杠杆过高的企业,比如恒大,就突然陷入债务危机。

而债务危机通过从高杠杆公司向低杠杆公司的传导,从地产公司向产业的上下游传导,就让地产业整体受到巨大冲击。

由于地产产业以及其上下游占到中国GDP30%左右,这种剧烈冲击自然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情绪和预期。

第五,在长远来看,“共同富裕”的强调可能是2021年对中国社会和经济意义最为深远的事件。

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全球性的大问题,更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核心要求。

中国进一步的发展的实质是要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通过发展科技、产业升级,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为高收入的发达国家。

扩大中产阶级、减小贫富分化有助于提振内需,助力于这种跨越。

(作者为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刘劲)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