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金融数据公布,新增信贷、社融均超市场预期。
一种市场对该数据的普遍解读是:总量超预期,但结构不佳,且可持续性存疑。
对于1月信贷的市场的争议,我们评论如下:
第一,1月信贷预期一波三折,从“信贷塌方”到“远超预期”。
1月中旬,市场普遍认为1月信贷数据不佳,成为前期股市大幅下跌、债券收益率大幅下行的重要因素。
当时市场的逻辑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实体经济没有需求,信贷放不出去,不能“按着牛头饮水”,因此当时普遍认为“主动宽货币”(央行放钱)+“被动紧信用”。
但我们认为,“缺乏融资主体”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发达国家确实存在“利润最大化”到“负债最小化”的问题,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已经接近停滞,实体经济真的没有融资需求,所以存在“难以按牛头喝水”的问题。
中国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融资需求都很旺盛。事实上,无论经济有多差,只要信贷额度放松+信贷利率下降,都会出现信贷需求,例如2008年底、2020年3月等。
2022年1月发生的事情是类似的,信贷额度在中旬开始放松,同时央行在12月和1月两次下调LPR,导致信贷远超预期。
第二,应当再次回顾1月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讲话。
1月18日刘国强副行长讲话,市场普遍关注到“货币政策工具箱开的再大一些”,市场认为是宽货币加码,导致债券收益率快速下行。
但实际上,当时刘国强更重要的表态是“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信贷投放”、“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五个季度宏观杠杆率下降,为未来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杠杆越低空间越大”,这些均指向“宽信用”。
此外,刘国强还表示“各个方面也都在发力”,我们认为指向是稳地产、宽财政、收缩性政策调整。
“只信宽货币,不信其他稳增长措施,更不信稳增长能见效”,这种预期需要修正了。
第三,如何理解信贷结构?
市场在此次数据之后,最大的争议是,很多观点认为信贷结构偏差,特别是认为中长期贷款同比增幅较低,短贷和票据同比增速较高。
对此,我们有3点评论:
1、到底是“瑕不掩瑜”,还是“瑜不掩瑕”?此前市场认为,1月“信贷塌方”,现在公布数据1月信贷总量很好,于是市场开始讲信贷结构的问题。
打个比方,这就像:自己孩子要高考了,本来只能考上一本,结果考上了复旦,此时家长竟然很不满意,骂孩子:你为什么没考上清华北大?
2、历史上看,宽信用初期,短贷占比高,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无一例外,2008年底、2015年下半年、2019年初、2020年3-4月,均是如此。
(作者系太平洋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
M1筑底回升态势有望持续。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提振下,生产端的修复有望逐步传导至需求端,资金的活性程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深港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达2.9万亿元,占两地间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比重达60.1%。
在系列降成本、扩信用、稳预期政策的配合发力下,四季度融资数据有望出现边际修复。
“近期央行政策力度非常大。”一位市场权威专家表示,本轮政策调整抓住了房地产、资本市场两个关键点。
通知提出,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15%。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