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乙烯、煤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到了发展的关键期。
国家已经明确,严格执行节能、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政策,对能效在基准水平以下,且难以在规定时限通过改造升级达到基准水平以上的产能,将通过市场化方式、法治化手段推动其加快退出。
2月11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下称《指南》)对外公布。《指南》提出,引导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推动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相关设施装备攻关。
同时,引导骨干企业发挥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通过上优汰劣、产能置换等方式自愿自主开展本领域兼并重组,集中规划建设规模化、一体化的生产基地,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依法依规淘汰不符合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求的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装置。
《指南》涉及炼油、乙烯、对二甲苯、现代煤化工、合成氨、电石、烧碱、纯碱、磷铵、黄磷、水泥、平板玻璃、建筑与卫生陶瓷、钢铁、焦化、铁合金、有色金属冶炼等17个行业。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各行业的实施指南确定的时限均为2025年。比如,《炼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提出,到2025年,炼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加快退出,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根据《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 年版)》,炼油能效标杆水平为7.5千克标准油/(吨·能量因数)、基准水平为8.5千克标准油/(吨·能量因数)。截至2020年底,我国炼油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约占25%,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20%。
高耗能行业高耗能属性主要由产品性质和工艺特点决定。摄影/章轲
炼油行业是石油化学工业的龙头,关系到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炼油能耗主要由燃料气消耗、催化焦化、蒸汽消耗和电力消耗组成。行业规模化水平差异较大,先进产能与落后产能并存。该行业用能主要存在中小装置规模占比较大、加热炉热效率偏低、能量系统优化不足、耗电设备能耗偏大等问题,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潜力较大。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与民生关系密切,也是耗能大户。该行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煤、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我国不同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生产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差异较大,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差距较大、能源管控水平参差不齐。
业内专家、青海西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池立群介绍,陶瓷行业存在固有的“三高一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和低加工技术)问题。绝大多数陶瓷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利用煤炭和液化气等能源,通过1300~15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而成,而且工艺要求一经开炉中途不能停机,直至产品成型为止。能源消耗大、排放多、污染重,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及粉尘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
我国陶瓷产品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出口额占世界的20%。《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提出,加强先进技术攻关,培育标杆示范企业。加快成熟工艺普及推广,有序推动改造升级。到2025年,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产能比例均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增强。
“高耗能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耗能属性主要由产品性质和工艺特点决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提出了新要求,抓住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就抓住了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牛鼻子。
调查发现,工业园区执行的排放标准中普遍存在污染物控制项目不全,环境风险隐患较高的问题。
论坛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生态环境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复杂。
在加快落实既定政策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出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目前各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大部分政策举措将按计划在6月底前落地。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在交通运输、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推出总投资规模约3万亿元的优质项目。
我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总量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