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新增社融1.1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0.53万亿元,社融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2%,较前值下降0.3个百分点。新增人民币贷款1.2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0.13万亿元,信贷余额同比增长11.4%,较前值下降0.1个百分点。M2同比增长9.2%,增速较前值下降0.6个百分点。
信贷质量不佳,居民部门贷款需求负增长。从结构上看,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信贷比重仅为40.74%,远低于去年同期的91.67%。考虑到今年春节假期位于2月上旬,节后复工复产已然较为充分,企业部门新增信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表现不佳。这一情况反映出企业部门信贷需求仍不理想,“宽信用”任重道远。居民部门新增信贷全面负增长。这意味着,一方面,居民需求整体上是收缩的,观影、购车等项目只是个例;另一方面,尽管不少城市的房贷政策开始放宽,但居民大多选择继续观望。
社融各分项悉数回落。除去季节性因素,2月新增社融规模回落幅度是超预期的。表外融资大幅减少可能和天气有关,后续随着气温回升,“稳增长”逐步发力,基建项目将全面动工,这类融资数量有望回正。另外,社融规模增速(不含政府债券)回落至9.07%。
节后复工复产带动“M2-M1”剪刀差回落。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数量大幅增加1.39万亿元,主因在于2月国内股市反弹。
2月金融数据全面回落在意料中,但新增信贷数量和新增社融规模降幅略超预期。1月,新增信贷数量和新增社融规模齐创历史新高,但结构和质量差强人意。在新增信贷中,票据融资占比接近三分之一,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比重超过一半。而在新增社融中,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也出现大幅增加的情况。一方面,这表明实体经济整体融资需求依然偏弱,“宽信用”的政策效果尚未显现。另一方面,较长的贷款审批周期和“宽信用”的紧迫性促使货币当局选择在短期通过票据推动信贷进入企业部门。总体上,1月新增信贷和社融更像是在冲量,而2月的金融数据证实了上述判断。
2月金融数据印证了“‘宽信用’不会一蹴而就“的判断,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预期也在上升。笔者认为,目前降准的可能性小于降息,货币当局有可能会在3月窗口期进一步下调MLF利率和LPR5-10个基点,以提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意愿。
(作者为宜信财富首席宏观研究员王好)
4月是传统的信贷“小月”,叠加当前外部冲击加剧的影响,权威专家预计部分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可能回落,但下阶段金融总量增长仍有支撑。
中移动杨杰:预计2030年AI任务在全网流量占比六成
其他热点还有:呼和浩特生育三孩及以上补贴10万元,特朗普威胁对欧盟酒类产品征收200%关税。
当前降准还有空间,要灵活把握时机,发挥最大政策效能。
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