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受地缘政治影响,农产品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进口大国,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等内容。
3月17日,围绕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话题,第一财经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
他认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可谓是“大中之大”。农业资源配置不能单纯依赖市场法则,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而必须从战略上考虑,力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收益的最大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确保农产品供给的优先序最靠前
第一财经:从2021年开始,中央“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今年是第二年。经过第一年的巩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看待?
李成贵:经过艰苦努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是又一件历史性重大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两条底线,除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外,就是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从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看,贫困具有脆弱性,或者说不稳定性、易受伤性。贫困的脆弱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市场和就业市场的不稳定;二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经济下行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三是国际自由贸易的冲击。对于个体情况所造成的返贫,主要靠社保政策兜底,即实行低保线和贫困线并轨。而要防止规模性返贫,就必须完善体制机制。从实践来看,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特别是要关注原深度贫困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以及生态移民的就业问题。比如,我之前在西部某县调研,发现县城里搬入了3万多生态移民,这些人的稳定就业就是个艰巨任务,必须解决好。
第一财经:如何看待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这二者的关系?
李成贵: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可谓是“大中之大”。中国由于人口规模庞大,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显著偏少,因而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和政府一贯重视粮食安全,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且主要装中国粮,因为要切实落实“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特别是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2022年,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实现“六保”“六稳”任务打好基础。
乡村振兴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强短板、补弱项的重大战略。在乡村振兴的所有目标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产业兴旺。这其中,优先序最靠前的就是农产品供给。中央已经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这意味着,农业资源配置不能单纯依赖市场法则,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而必须从战略上考虑,力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收益的最大化。这也是中央多次强调“防止耕地非农化、农田非粮化”的深层面原因。
第一财经: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主产区抓粮有内在动力,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在国际农产品价格是国内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前提下,如何让粮食生产具备足够吸引力,使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
李成贵: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特别是最近国际局势动荡,国际粮价大幅飙升,从芝加哥期货市场看,小麦和大豆价格纷纷创下历史新高,玉米和稻米也接近历史记录。这对一个粮食进口大国来说,的确会有影响。与此同时,农资价格同步上涨,尿素价格较过去5年平均价格上涨70%以上。农民种粮不划算现象十分突出,如果一户粮农种植1公顷土地,而无其它收入来源,实际上不能保证脱贫。
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不仅要适度提高收购价,更要建立完善的补贴制度。目前,美国种粮补贴占农民收入40%,欧盟为50%,韩国、日本则高达60%,我国仅为21.3%。因此,在“十四五”末,我国要力争占比超过30%。这就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补贴措施,比如,对种粮主体流转土地给予地租补贴、对社会化服务中的农机田间作业给予补贴等。
同时,还要加大粮食大县政策扶持。去年我们调研13个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占全国3.7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不到全国0.1%。为此,要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地方政府在主要税种上的分成比例,研究建立主销区向粮食产业带的补偿性转移支付机制、设定面向产业带区域的专项税收等问题。
对外依存度过高容易受制于人
第一财经:中央要求“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这被视为国内大豆产业振兴的具体措施。不过,在大豆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的背景下实施该工程,其实际意义如何?同时,国内种植的非转基因大豆,用于食用。扩种是否会带来供过于求,导致今年国产大豆价格下降?
李成贵: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不过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就已经在进口大豆,且连年大幅增长,2020年突破1亿吨。虽然从资源禀赋上看,我国自有耕地远不能满足全体国民的农产品需求。如果要实现全部农产品自给,耕地缺口达8亿亩以上。既然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那么就必须进口相当数量的其它农产品,但单一重要品种进口数量如此之大,对外依存度超过80%,显然也是不合理的,导致大豆产业链容易受制于人,成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源国是巴西、美国、阿根廷,其月度、季度、年度产销报告,都会对国内价格波动带来明显影响。特别是天气炒作,对大商所的大豆、豆粕、豆油期货价格影响很大。
为此,关于大豆中央今年提出了一系列实质性举措。预计大豆产量会有明显增长,有效降低对外依存度。当然,我国目前所种植的基本上都是食用豆,相对而言,其市场需求远小于油用豆,但食用豆也可用作油用豆,二者出油率相差并不显著。退一步讲,受近年来大豆目标价格的政策保护,即使今年国产大豆价格下降,豆农收入也不会受到影响。
清醒认识中外农机装备的差距
第一财经:中国农业机械化存在大而不强,结构失衡、高端匮乏等短板,高端农机装备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存在这样的短板背后原因有哪些?又该如何迎头赶上?
李成贵:我国农机装备在很多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对待这种差距应该保持清醒认识。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国农机行业发展态势良好,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农机制造和使用国,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农机“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突出,高端产品多被外国垄断。综合来看,我国农机与欧美日有近30年差距。国外20世纪60年代已实现机械化、大型化,正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我国目前还在全程、全面机械化进程中,智能化刚刚起步。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产业主体不强。全球目前形成了五大农机巨头(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久保田),其收入规模均在30亿美元以上。与国外相比,国内农机行业竞争格局分散,整个产业的集中度还不够理想,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农机企业集团严重缺乏。
二是关键技术缺乏。目前,我国农机产品仅实现了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而国外的农机产品基本实现了全程和全面机械化。国内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在特种钢材等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存在较大技术瓶颈,高端部件依赖进口。
三是发展模式亟待调整。国外农业是以农机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品种单一、耕作栽培方式单一。我国农业生产差异性大,单位作业规模小,为农业机械化进程带来很多阻碍。例如我国玉米种植方法有平作和垄作,种植方式有套作、间作和轮作等,种植行距从30cm到90cm,近几年全国推广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玉米品种近千个,为作业机械的研制提出了很多难以协调的问题。
全球农机装备产业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加快普及应用,我国农机产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今后,一是做好农机产业顶层设计,加大对国内超大型农机企业的培育,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实现全球化布局;二是加大国家科技专项对农机领域重点支持,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实现农机制造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三是转变早期过于重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理念,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逐步调整到农机作业补贴上来;四是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形式,有效解决农业生产集中度低的关键问题;五是建立农机主导生产方式,强调农艺要与农机融合,发展宜机化的品种和栽培管理模式。
湖北近年来涌现出潜江龙虾、随州香菇、洪湖藕带、武当山茶等多个区域公用品牌。这些优质农产品如何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我国能源进口来源多元,目前国际能源市场供应充足,企业减少甚至停止自美能源进口,对我国能源供应没有影响。
通过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升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政策稳定性与协调性。
完善农村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截至发稿,万向德农、新赛股份涨停,大禹节水、北大荒、农发种业等跟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