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管清友:世界变局之下,中国经济怎么办?

2022-03-28 12:58:41

作者:管清友    责编:张健

除了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力成本上升、消费分级这些相对确定的因素外,还有一件事可以相对确定,整个世界经济进入货币洪水阶段。2008年以后全球经历了一轮货币大放水,大家能感受到的是:美国的房价涨、股票涨,中国的房价涨,整体资产价格涨,股票就是不涨。在两次技术革命中间,在全球化逆转的过程当中,中国要解决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要解决诸多社会矛盾,政府债务货币化或许是要走的。货币放水阶段持有资产肯定是必选项,因为核心资产的定义比较宽泛,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所谓核心城市的核心房产,还有优质的上市公司股票,都算核心资产。

经济学家与企业家有什么不同?

经济学家要提示风险,比如俄罗斯和乌克兰打仗,美联储要加息,金融市场可能受到影响。因为经济学家要经常提示危机,所以会天然地保持悲观态度。做投资或准备创业的企业家,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都必须保持斗志昂扬的状态。

悲观者也许永远正确,乐观者必须负重前行。

所以,创业或者做企业经营的朋友,千万不要听经济学家的话,要时刻保持积极态度。

我们处在世界秩序重构的关键节点,看待经济问题需要了解当下的世界。

当下乌克兰危机,是继苏联解体以后,我个人认为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对整个国际格局的改变有着重要意义。

比如过去我们做的事情,是从1楼到2楼或者从5楼到4楼,是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有的人发了财,挣得多一点或者挣得少一点而已。今天面临的局面是什么?是整个楼的地基在摇晃。

官方语言如何称呼这种情况?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边还有一句话,就是中国仍处于并且长期处于战略机遇期。官方表述无疑是高屋建瓴的,事实证明中国还是很有预见力的,这两年的情况确实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今后,还会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发生。

未来,乌克兰危机可能逐步趋于缓解,最终的结局可能是乌克兰保持中立,经济上会加入欧盟,但政治和军事上不会加入北约。

韩国新任总统候选人尹锡悦已经正式当选,这位亲美派总统接手韩国以后会怎么样?

从2018年以来的贸易争端,到后期的全球疫情,再到今天全球纷争,可以说大时代的拐点真的来了,而我们恰恰就处于时代的拐点之上。

这些事情已经切切实实地影响到我们,尤其是企业家。所以有必要从更长的周期、更高的维度去梳理。

短期内我们处于的坐标?

国际权威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基本结论是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2021年大幅度降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只有4.8%,OECD经合组织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长大概是5.1%,世界银行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长大约在5.1%。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中国确定的增长目标是5.5%左右。

世界本来就不风平浪静,只是我们觉得歌舞升平是一个正常状态。环顾四周,今天像中国一样经济还在保持相对较高速度发展、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稳定的经济体,绝无仅有。

如果拉长时间周期看,过去改革开放40年,国内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外部环境相对较好,这种非常态的情况追溯历史,上一次还是北宋仁宗时期。

面对当下的国际局势,我们应该庆幸生在中国。

当然,我们也遇到很多挑战。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挑战依然严峻。

例如,2021年从事医药、房地产和教育培训行业领域的人,都遭遇了重大挫折。有的行业甚至出现了百万级别的失业。

千千万万的行业个案折射到宏观经济指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消费领域相对疲弱,国家层面也在想办法扩大内需、启动消费。

如何扩大内需?启动消费?

如何扩大内需?如何启动消费?有什么办法能让民众心甘情愿地掏钱消费?要知道,收入水平或者资产水平越高的群体,消费的倾向越低,宏观经济学称其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越有钱越没消费欲望,因为该买的都买了。

过去讲消费升级,什么叫消费升级?从奥拓到奥迪,从雪花膏到雪花秀,这是消费升级。

疫情期间的汽车销售领域,一方面中高端车卖得非常好,像宝马、奔驰、奥迪,另一方面国产的五菱宏光也成为了国货之光,卖得也很好。可以看出消费的分级情况是非常明显的,很多创业者或者投资机构也瞄准了这种消费分级。

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中低收入群体也面临新一轮消费升级。

过去很多农村地区,其实用的都是伪劣商品,现在大家开始用上假冒商品,甚至有些商标的字都差不多,它并不伪劣,但它是冒牌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也算是一种升级。

从农村现有市场来看,总体收入水平还是相对比较低的,所以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最关键的问题其实是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战场其实也在农村,而不是在城市。

投资和进出口反映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

过去中国的出口成绩很好,享受了全球化红利。

今天从出口这个维度来看,全球化近乎到了极限。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出口份额占全球出口份额的20%左右,20%代表了一个极限位,表明了一个国家的出口能力。相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出口份额正在接近70年代美国占全球的出口份额。

就好像你所处的行业中,原来有一个Number One头部公司,现在你通过努力奋起直追,发现你和头部公司越来越接近。

这也是2018年以后中美贸易争端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因。

美国国内反对势力认为,中国人抢走了本属于美国人的产业,美国的很多工程师都失业了,北美五大湖区从制造业基地变成了铁锈地带,底特律从汽车城近乎变成了一个死城。

但是,中国人又流血又流汗才挣这点钱,怎么你们还不满意了?按照全球化分工要求,产业就是要到成本最低的地方去,中国工人成本低,工作时间长,并且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较高,怎么还是我们错了?美国是不是有些强词夺理?

早在20年前,全球化如火如荼的时候,经济学界已经在探讨全球化逆转问题,因为全球化在带来所谓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分配不均。过去20多年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实际上帮助整个世界降低了通货膨胀。同样的制造业产业链,在中国的成本又低、东西又好,物美价廉。

如果没有中国提供的多种类商品,全球的物价水平不会维持现有的低价格。正因为中国成为产业链最齐全的经济体,拥有工业生产能力近乎无限大,才永久性地改变了全球通货膨胀的状态。

但是,其他西方国家将中国的这种贡献称为向全世界输出通货紧缩。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原来赖以生存的贸易全球化、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现状正在改变。俄罗斯被踢出SWIFT系统,影响是很大的,你卖东西收不到钱,别人买东西你也收不到钱,十分麻烦。

所以,无论从自身维度还是国际比较维度,真的来到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期。

总体而言,就像任正非先生说的“华为到了无人区”,中国的发展其实也到了无人区,企业家和投资者面临的问题也到了无人区。外部的环境变了,应对新困难、面对新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很多时候大家都是一筹莫展,找不到答案,找不到学习参照,只能自己重新开始摸索。

但是,有一些趋势是相对确定的,是可以明确的。

1. 在经济减速期,国家预计5%左右的经济增长,称之为中国的潜在增长速度,意思就是这5%左右增长是未来减速期的中位数。

2. 人口老龄化。

3.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如何认识所谓的红利?

从经济体发展层面,红利是好事。从个体来讲,人口红利就是低成本劳动力。今天重点讲的是什么?叫做工程师红利。

什么叫工程师红利?就是工程师很多,相对成本又低,但从个体角度来讲,它又处于非常内卷的状态。

如果中国永远用低成本劳动力、用所谓的低成本工程师去支撑经济的增长,这意味着我们只能从事这一方面工作。这并不意味这项工作不重要,但如果未来很长时间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从事这些工作,意味着我们永远掌握不了产业链的高端、顶端,我们离发达经济体还差得太远,我们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些事从不同侧面去看,结论是不一样的。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原因?

按照其他国家、其他经济体的经验,经济高速增长40年左右的经济体,都会经历减速期。

就像跑马拉松,跑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很高的速度,跑到终点或者临近终点,就会自然减速,这涉及速度的分配或者体力的分配。国家也是如此。

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一轮又一轮的红利,最后总有红利消退的时候,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叠加到一起,就导致了今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现状。

当然,国家政策层面正在想办法解决。

有的人建议,短期之内无非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翻译成宏观经济学的语言,是从宽货币到宽信用。通俗一点说,就是再松动一下货币闸门,从中央银行经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给到实体经济、给到具体产业。

过去这个办法是很好用的,因为有房地产产业,货币闸门一开,房地产开发商加杠杆拿地,老百姓买房子,整个循环就转起来了。国家主张房住不炒,这是完全正确的。房地产要去金融化,需要挤去泡沫。

另外,国家还在坚持整个动态清零政策,这也完全正确,但客观上对很多行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现在的情况是什么?货币闸门开了,放松了,但是实体经济没有需求。

假如银行信贷员有500万贷款给你,利率很低,你要不要?你想要但是不知道用在哪里,因为你对未来的预期不好,开餐馆可能没顾客,开咖啡馆可能遭遇激烈竞争,那怎么办?

必须创造需求!

光松动货币闸门,钱淤积在商业银行系统里放不出去,没有意义。

这种情况折射到资本市场上,就表现在股票的估值股价上。2021年四季度以来,整个中国股票市场持续地下跌。很多人说股票跌得差不多了,可以抄底。或者考虑到经济形势不好,不想做生意,不想创业,而是炒炒股票。

朋友们,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你都没赚到钱,遇到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你还想赚到钱,不要太难为自己。

当下阶段,无论是做企业经营还是做投资,无论哪个行业,从概率上来讲风险都很大,成功的概率都很小。我们就处在这种环境下。

如何能够让实体经济有需求呢?

1. 采用传统做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跟数字经济有关系的基础设施建设。

东部地区有很多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在西部地区建立数据中心进行运算,这就是东数西算。

2. 适度地松动房地产。

近几年国内房住不炒政策是坚持住了,但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有点过度,官方的语言描述叫合成谬误,每个部门都管一块,最后这个行业被管得过于死了。

从2021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行业已经开始在纠偏,政策底已经看到了,所以今年很多城市的房价会有恢复甚至回暖的状态。最近一个月,广州房地产市场就在明显回暖。

房地产行业,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它不仅在中国是个很重要的行业,在美国、欧洲、韩国、日本也非常重要。城市人口净流出,房地产市场还实行限购、限售、限贷管理,调控过于严格是违背经济规律的,所以房地产产业松动会是2022年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

3. 适度甚至完全放开汽车限购。

2021年国内汽车销售量在2500万辆,如果在北京、广州、上海等8个城市全面松动限购政策,可以增加多少销售量?780万辆,有接近6000亿的规模。如果国内能放松汽车限购,对于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是非常重要的。

给大家的一些意见

1.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不称霸。

这是在2017年初总结的,当时中国的金融周期正在从上升态势进入到下降态势,流动性环境整体上由松变紧。这几年房地产企业连续出现问题,大概都与这个周期有关系,而这个周期正在结束,估计房地产最坏的时候要过去了。

高筑墙:要保障地基稳固,要有竞争力。

广积粮:要应对各种风险,保证流动性现金流。

缓称王:要去做小而美的企业,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不称霸:要对上中下游企业稍微好一点。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要低调做人,低调做事。

2. 稳住基本盘、抓住现金流、开辟增长点、闷声发小财。

疫情以后稳住基本盘,抓住现金流,可以稍微保守一点。但最重要的还是考虑如何开辟增长点。对于中国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来讲,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面对疫情的冲击,能活下来的企业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能活下来的都是好企业。

为什么开辟增长点很重要,重要经验就是,企业永远要尽可能地做到未雨绸缪,至少要两条腿走路。你无法完全预估未来的变化,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变化以及合作方的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变化你永远要把最极端的情况想到,真的特别重要。

(管清友为如是研究院院长)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