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依靠新冠疫苗红利期实现了去年业绩78%的增长后,东富龙(300171.SZ)需要考虑的是,当新冠疫苗订单逐步消化完之后,如何让公司其他制药装备以及耗材方面业务成为其继续高速增长动力。
东富龙4月7日晚披露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92亿元,同比增长54.83%,创近三年来新高;实现归母净利润8.28亿元,同比增长78.59%。其中,新冠疫苗设备(原液端)相关的“生物工程单机及系统”项目实现营收9.07亿元,同比大增305.15%。
公司年报显示,公司制药装备业务中的“生物工程单机及系统”项目2021年实现营收9.07亿元,同比增长305.15%,占营收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27%骤增至21.63%。由于该项目毛利率高达58.76%,其占比提升推动公司制造业板块整体毛利率同比上升了4个百分点。
浙商证券认为,新冠疫苗企业、创新药企产能扩张带来的原液产品需求大增或是该项业务收入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考虑到预收账款/合同负债确认收入的滞后性,该项目的快速增长更多与疫苗产线投资订单有关。
报告期内,东富龙预收账款规模持续增大,截至报告期末,合同负债规模达到37.31亿元,达到历史高点,同比增长85.5%;存货规模达到31.98亿元,同比增长89.8%。东兴证券称,公司预收账款与存货增长趋势相匹配,表明其在手订单目前执行良好。
据悉,受益于抗体、疫苗等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快速发展态势和产能建设,公司生物原液相关装备近年来获得颇多国内外市场机会。进入2021年,我国新冠疫苗产线订单持续高速增长,公司切入了多家企业供应链。
资料显示,以东富龙为代表的制药装备企业主要为疫苗生产提供生物反应器、过滤分离设备,西林瓶罐装和预灌封灌装,及包装质检的灯检灯、打码与检测机。其中,东富龙更擅长做反应、分离、纯化等较前端的业务,其生物发酵罐及反应器、生物分离纯化及超滤系统等核心装备在新冠疫苗产线中占据主导地位。
不过随着进入2022年,下游的新冠疫苗需求规模下滑似乎已成必然。
目前,我国已接种新冠疫苗超31亿剂,全程接种率超过86%,后续需求将主要来自于加强针的接种。而国内已完成加强针接种约4.5亿剂,若按人均1针的水平测算,则潜在接种需求为8亿剂左右。若没有更明确的政策要求提高加强针接种频率,则新冠疫苗2022年的需求水平相较于2021年将出现迅速下滑。
东富龙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随着新冠疫苗订单的逐步消化,未来公司在其他制药装备以及耗材方面的业务培育成为其能否维持高速增长的关键。
报告期内,公司医疗装备及耗材项目实现营收4.99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公司营收比重由上年的9%提升至12%,毛利率水平达到68.58%。
自2021年起公司也加速对生物药生产中填料、过滤等环节进行整合(如苏州海崴、千纯生物等),公司产能建设步伐也在持续加快。2022年2月,公司披露定增方案,拟募资32亿元投向“生物制药装备产业试制中心”“江苏生物医药装备产业化基地”等。浙商证券认为,当前国产装备/耗材供应商正处于行业扩容、格局重塑的窗口期,公司新厂区、新产能的投放有助于拓展成长天花板。
研发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增加了多个研发项目,研发费用达到2.85亿元,同比增长达到82.22%,在营收持续高增长的基础上,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仍较去年增长了1.02个百分点,达到6.79%;研发人员数量达到677人,同比增长70.96%。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一切后果自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据悉,李嘉强曾在美国创办过四家生物科技公司,均已出售。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强新科技是一家不包含任何海外投资人的中国创新药企,尚未对外公开融资。
市场对特朗普声称的对进口药品征收200%关税没有明显反应。
对进口药品征收关税可能大幅推高美国药品的价格。对此许多制药公司已经表示反对,并警告称,征税可能会推高成本,阻碍在美国的投资,扰乱药品供应链,使患者面临风险。
在全球健康融资艰难的背景下,全球疫苗免疫联盟日前成功筹集到超90亿美元的资金。
税务信息监测+政策执行上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