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不少医院近期都迎来“代配药”小高峰。
家住上海黄浦区的徐阿姨最近发现委托小区志愿者代配药的时间比3月下旬要长了不少。小区3月被封控时,徐阿姨需要的药大约3天内就可以拿到,但进入4月后,最近一次配药时间拉长到了一周左右。由于有大病在身,一天要吃十多种药,其中一些药品更是不能中断,这让她有些焦虑。于是,徐阿姨隔天就会在业主群中询问代配药的社工,“我的药配到了吗?”
这让作为社工的王一菲感到压力颇大。她说,其团队一共4名社工需要负责附近5个小区近4000人,其中有配药需求的老年人不少。4月1日之前,很多人已配过一批药,如今半个月过去,又有需求了。
“我们的工作就是收集居民的配药信息,再将名单交到医院,等医院通知。配药并不是很简单的仅收下医保卡,还要填写配药表格,医院也有各种要求,如果表格填不对,退回重填,当天还不能再次提交。我有一次一天里收了一百多张医保卡,要帮他们在不同的科室来回跑。”她几乎天天都会去催医生,“最近配药的人太多了,医院的医生人手也很吃紧,一些原本看病的医生也都轮流到楼下配药室来帮忙配药了。”
家住长宁区的郑涛在其所在街道做志愿者,今日早上,其小区志愿者的负责人在群里通知,目前通过居委送医保卡到医院配药,至少需要一周时间。下周开始,附近的医院通知一周只受理一次配药,这意味着居民至少需要十几天才能买到药,“我们被通知需要及时传达给楼组长和居民,提醒他们,委托居委配药的话提前算好自己的用药量,不要等到没有了,才叫我们帮忙配药。”
郑涛告诉记者,家附近医院较少,且目前医院都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医院已经通知街道、居委只要可以在网上买到的药,尽量自行在互联网医院购买,特殊时期,主要是以救急的药物为主。
相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近期市民反映的配药比较难,配送时间长的问题,并表示在与各方协调一起挖潜药品配送力量,缓解患者配药难。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在16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会完善社区“代配药”渠道。对封控区域居民的常见病、慢性病用药,由志愿者队伍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疗机构进行配药,按照慢病长处方政策,可配3个月药量。基层医疗机构不能配置的药品和特殊专科类药品,如精神类、肿瘤治疗等用药,可到医院专窗等“绿色通道”配取药品。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医务工作者、社工、志愿者根据经验建议,如果是一些常用慢性病药物,居民可以适当多“囤”一些,提前预留出多一些的时间配药,不要等到快“见底”才找人来代配药。
此外,上海也在打通互联网医院配药瓶颈。目前全市有85家互联网医院,居民可利用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配药。但近期由于受药品仓库封控、快递站点消杀、快递员隔离等因素影响,药品配送渠道不畅。为此,相关部门协调物流平台尽快恢复运力,加快配送速度。同时,协调上海邮政、上药集团为患者和养老机构提供送药服务。
吴乾渝称,上海还在探索“健康云”平台配药模式。“健康云”平台于15日上线试运行“我要配药”服务功能,通过“在线咨询”“复诊配药”“一键续方”开展咨询、看病、续方等服务,为市民提供配药诊疗服务。
(文中王一菲、郑涛为化名)
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以及延续性护理服务等,积极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全人群提供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优质护理服务。
赔付包括:伤残或死亡保险金,医疗费用赔付,住院(照护)费用赔付。
建议推广“共享爷爷奶奶”模式,降低育儿成本,为年轻人减轻负担。
依据医生的调研,胃肠道/消化道、脾、肺等是最常被医生提及的边缘区淋巴瘤误诊漏诊部位,主要原因在于症状不典型、活检取材困难和病理诊断不足。
陈荣昌说,跌倒可以是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的首发症状,这主要是老年人本身比较衰弱,呼吸道感染会进一步加重他稳定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