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季度全国多地出生人口继续下降,未来走势如何

第一财经 2022-04-29 14:05:00 听新闻

作者:陈镕    责编:杨志

2022年一季度,包括贵阳市、河南省、山东省德州市、安徽省池州市等多地公布的出生人口或新生儿筛查、活产数等数据都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

2022年以来,各地出生人口有何变化?

多地一季度出生人口下滑

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包括贵阳市、河南省、山东省德州市、安徽省池州市等多地公布的出生人口或新生儿筛查、活产数等数据都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

贵阳市卫生健康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3月全市常住人口出生9420人,值得注意的是,该网站虽然写的是2022年3月数据,但实际上是1-3月累计数据。而去年同期该数据为10049人。两相比较,今年一季度同比去年同期下滑了6.3%。

河南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很有代表性意义。根据河南近期通报的2022年一季度重点民生实事进展情况,今年一季度河南完成新生儿“两病”筛查19.46万例、听力筛查19.42万例,筛查率分别为99.06%、98.87%。

而去年一季度,河南完成新生儿“两病”筛查21.14万例、听力筛查20.83万例,筛查率分别为97.94%、96.52%,分别高于年度目标任务的7.94和6.52个百分点。同口径下,河南今年一季度新生儿减少了9%。

在安徽省池州市,今年一季度该市出生登记为2436人,而去年一季度出生登记为2966人,今年下滑了17.9%。

在山东省德州市,德州市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2022年1-3月份通过山东省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出生人数为7770。去年一季度该市出生人数为8630。也就是说,今年出生人数下降了10%。

安徽省舒城县今年一季度出生登记共办理1537,而去年一季度为1855,今年同比下降了17.1%。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育龄妇女尤其是处于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减少较多,从而影响出生人口的总体数量,这是出生人口逐渐减少的源头和基础。

今年1月20日,在国家卫健委2022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介绍,“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这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年轻人婚育观念显著变化。三是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了生育顾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加大了年轻人生育顾虑。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也对部分群众婚育安排产生一定影响。

根据民政部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对后,结婚登记数据跌破800万对。第一财经记者梳理数据发现,这也创下了1986年(民政部网站公布有1986年以来的数据)以来的新低,仅为2013年最高峰的56.6%。结婚人数下降对出生人口必然带来实质性影响。

三孩政策效果将逐渐显现

另一方面,三孩政策从放开到效果显现确实需要一段时间。董玉整分析称,总体上,三孩生育政策效果在今年二季度后会逐渐显现。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现有多次调研情况来看,人们生育三孩的意愿并不强烈,总数在5%-8%。”董玉整说,尤其是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年轻人,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生育成本高,生育意愿更低,还有结婚生育年龄越来越大。这些因素都会现实地影响三孩生育政策的实际效果。

针对生育压力大、生育意愿走低、出生率下降的趋势,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措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指出,要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截至目前,大多数省份已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部分省份已制定实施方案。各地普遍延长了产假、增设育儿假,增加普惠托育服务、加强住房保障等。

在减轻育儿经济压力方面,不少地方提出发放生育补贴。黑龙江近期发布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住院分娩补助、0—36个月龄的婴幼儿家庭育儿补贴等方式,给予依法生育第二个以及以上子女家庭育儿补助,落实育儿补贴制度。

在市、县级层面,一些地方出台了细化措施。去年8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宣布为生育二、三孩的当地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甘肃对在临泽县公立医疗机构生育二孩、三孩的临泽户籍常住家庭,二孩每年发放5000元育儿补贴,三孩每年发放100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三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