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有一句乡间俚语,遇到有的人做出了超乎常理的事儿,人们会责问他:你还吃人粮食儿吗?
这句话背后的涵义绝对不单纯局限在粮食本身,着重点在于行为的出格。现在,有地方超出疫情防控需要的极端行为,让笔者想起了吃“人粮食儿”这句话。
近日,一则消息又刺伤了人们的眼睛。网民5月14日在人民网向所在北方某县县委书记留言:我在岳城村承包着一百多亩地,现正值小麦灌浆的管理期也是春玉米的播种期,我想问一下咱县是否可以给办理通行证。
该县县委办公室社情民意办5月15日的回复是:网友您好,您反映的问题我们感同身受,但是目前我县正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全县全域必须保持静默状态,民众必须做到足不出户。
一个“静默状态”,一个“足不出户”,并且还是“必须”,就将农民下地生产的机会给封闭了。且不说这些封闭措施是否充分必要,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当前的农时是多么紧迫。
这位网民所在省是中国的产粮大省之一,所在县又是冬小麦的重要产区。数据表明,该县的冬小麦年均播种面积在21万亩左右,年均产量接近9万吨,也就是1.8亿斤。这是多少人的口粮,相信大家都能计算得很清楚。但就在小麦进入灌浆期,特别需要田间管理的时候,因为一张“下地通行证”的限制,就让小麦“嗷嗷待哺”而不得。下一步,春播玉米不能及时播种,将来又如何收获。时节已经初夏,农民却在为春播玉米发愁,这无疑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类似该县不许农民下地的情况在多处屡见不鲜。这些地方的决策者们大概已经忘了,“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关系到口粮的问题。由此不免产生疑问:下令采取这些极端措施的人是否吃“人粮食儿”。
其实,近期的疫情公报显示,该县是低风险地区。但就是在低风险地区,防控措施依然十分严格,甚至层层加码、变本加厉。就拿农民下地来说,一些地方打的旗号是为了防止聚集效应。出门种地,农田广阔,在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哪里来的“聚集效应”?
还是拿该县来说,公开资料表明,早在几年前,该县的小麦已经实现100%机械化收割,夏播绝大多数也是机械化完成的。因此,在如此开阔的农村,只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就完全有办法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现在一些农民申请“下地证”而不得,就是一些地方“毫无大局观、不以民生为重”的懒政体现。
当有的地方为农民下地设置了重重阻碍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大局,没有粮食的稳定生产,又如何实现中央反复重申的基本要求,即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虽然国家层面上多次强调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不误,但很多地方在执行方面仍然存在偏差,做不到总体上的平衡。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官本位,而不是民本位。不让农民下地就是具体体现之一,这种简单粗暴的懒政行为,会给国家总体安全带来影响,对此,不可不慎重,不可不纠正,毕竟,我们都是吃人粮食的。
(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
愿在深化中法合作交流中更好发挥地方的积极作用,不断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
历史经验与大国发展规律昭示我们:可持续且有韧性的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内需基础、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有利于生产力持续释放的高质量制度体系之上。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中国的战略选择已日益清晰——必须以消费升级为核心工具,以科技创新和精准有效投资为关键支撑,以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为根本保障,三位一体协同发力,共同构建以内需为主体、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新引擎。
此前中国和巴西的合作已经走过了“黄金50年”,期待可以继续携手走过未来的“黄金50年”。
这一战略聚焦四川、重庆、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十省份,覆盖人口逾5亿,经济总量占超全国30%,构筑“大腹地”经济空间。
有序放宽民企准入条件和领域,持续深入破除各级各类市场准入壁垒,这些都为民营企业在更广阔的领域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