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摩根大通中国证券研究部及亚洲汽车行业研究团队主管赖以哲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该公司将今年中国乘用车产量和批发销售的预期增幅下调至持平,并认为零售需求将下降;就整体汽车市场(包括商用车)而言,预计汽车销量将下滑2%。
此前,摩根大通预测中国今年乘用车产量和批发销售增幅为8%,零售需求增幅为3%~5%,包含商用车在内的整体汽车市场今年增幅为6%。不过,吉林与上海疫情发生后摩根大通修正了预测。
今年3、4月,吉林和上海两地先后发生疫情,并采取了较长时间的封控措施,对当地的整车厂以及全国性的供应链都产生了冲击,加上芯片供应持续紧张,导致汽车行业出现了大规模的产量损失。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也显示,今年4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0.5万辆和118.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46.2%和47.1%,同比分别下降46.1%和47.6%。
赖以哲认为,预计6月份汽车行业生产会恢复正常,但对未来几个月汽车公司能否通过加班加点来弥补产量损失持谨慎态度。
“今年初以来,我们的投资理据一直是汽车产量高于消费需求,疫情后产量与需求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我们预计今年下半年或第四季度,随着芯片供应紧张局面的缓解,汽车的库存量会增加,定价情况会变得艰难。除此之外,投入成本高企、研发和营销运营支出上升导致企业利润率承压。”赖以哲说。
值得注意的是,赖以哲预计今年疫情后汽车消费需求未必像2020年第二季度那样出现V型反弹。他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被视作“首当其冲,但率先摆脱”。今年疫情逐渐控制后,6、7月的汽车产量相较于4、5月可能会呈V型反弹,但按门店客流量计算的零售需求或将保持疲软,预计重现2020 年第二季度报复性消费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今年采取封控措施的城市和省份的经济体量目前已经占全国GDP的25%左右,这预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经济和消费的信心。”赖以哲还表示,此外一些三四线城市的经济活动也因防疫要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
今年1月以来,由于原材料以及动力电池上游原料成本持续上涨,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出现了接近3轮价格上调,汽油价格也在俄乌战争后出现了多次上涨。摩根大通分析认为,即便电动车价格上涨了3%~10%,但在补贴之后和同等级的燃油车相比仍然具备性价比。该公司调研也显示,20~35岁年轻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达到了40%~45%,基于此,今年新能源车销量仍可能是中国车市的亮点。
在燃油车板块,鉴于油价高企且经济放缓,赖以哲认为日系车在燃油效率、产品质量和二手车市场剩余价值方面的优势将对消费者更具有吸引力。
摩根大通方面表示,这一任命显示了摩根大通对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亚太区投资银行业务的持续加强与投入。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警告称,近期的关税可能会推高通货膨胀率,并导致衰退预期上升,“这个问题越快解决越好,因为一些负面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很难逆转。”
一季度汽车销量呈现大幅增长,绩优汽车整车股出炉
中汽协:1-2月销量前十SUV生产企业中长城汽车和广汽丰田销量下滑
赛力斯: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销量1.78万辆